青峰乡青河庄有个青年叫李德平。李德平人不笨,貌不差,脑子灵,干活猛,可就是因为前几年父亲长年生病花了好多钱,父亲死后,欠了一屁股债。虽说他拼死拼活干,眼下还没彻底摆脱穷字。
三年前,德平和天桥乡四仙村的桂香姑娘好上了。自从父亲死后,就剩下德平光棍一条,他是忙里顾不了外,忙外顾不了里,实在没办法,就找桂香商量,打算尽快结婚。桂香觉得德平的打算不错,就满口答应了。
德平见桂香同意了,心里可高兴啦!可是一想到自己家里空空,不禁又愁上眉梢。愁啥呢?德平知道他那位丈母娘可不是好对付的角色。
怎么向丈母娘开口呢?德平睏在床上想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不去麻烦介绍人,亲自上门和丈母娘面对面“谈判”。
说起德平这位未来的丈母娘,大名叫赵玉风,五十出头,胖墩墩的。她读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能说会算,算得上是个能干的女人。加上她生了四个千金,个个生得如花似玉,更使她脸上增辉J,说话气壮,成了四仙村一带颇有名气的人物。
再说德平亲自来到了桂香家,巧得很,只有桂香妈一人在家。她一见德平,立刻脸上笑绽了一朵花,笑哈哈地把他迎进屋里,又热情地递烟、送茶、烧点心。德平见桂香妈对自己这么热情,紧锁的愁眉舒展了,喜滋滋地接烟、捧茶,美美地吃完了点心,抹抹嘴,干咳了两声.可是没等他开口,桂香妈已经脸上堆满笑,亲切地开了口:“德平呀,我知道你今天是为婚事而来的,我现在要问你一句话。”“什么话,你只管问好了。”“我问你,你和桂香是自由恋爱的吗?”德平点点头,心里想:我和桂香自由恋爱三年了,两人情投意合,你是知道的,还问这做啥?
桂香妈见德平点了头,立刻脸上神采飞扬:“好啊,德平!对你们的婚事,我只提八个字:有法必依,有据可查。”
德平被弄得莫名其妙,嘟哝着问:“什么有法必依,有据可查?”
桂香妈哈哈一笑说:“喏,有法必依,就是国家的婚姻法我要依照的,你们既然是自由恋爱的,我就不能来干涉你们了。否则,我老太凑就犯法了。”
一听桂香妈的解释,喜得德平差点大喊:我的好丈母娘,真是天下少有的通情达理人。他刚要表示几句,桂香妈一摆手接着说:“至于有据可查嘛,不要我解释了,你看看这个就明白。”说着,从内衣袋里掏出一个十分精致的小本子,递给了德平。
德平稀里糊涂接过小本子,翻开来,'只见第一页记着桂香的大姐出嫁时男方送来的全部财礼:聘金八百,烟酒钱五百,肚痛包二百……一行行,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下面的合计是二千元正。在合计下面签着大女婿的名字。再翻到第二页,和第一页差不多,合计是二千五百元,在合计下面签的是二女婿的名字。第三页和第四页最上面一行,分别写着桂香和她还在学校读书的妹妹的名字,下面空着。德平明白了丈母娘的“有据可查”的全部意思,他顿时傻了眼,但他心里明白,今天不签字不行。他咬咬牙,拔下衣袋上的钢笔,在桂香那页上写了二千五百元,刚要在合计下面签上名字,桂香妈已伸过手把本子拿过去了。
桂香妈拿过小本子,收起脸上的笑容说:“德平,我说你呀,年纪轻轻,却不领市面。现在什么东两不在涨价!从前的鲜鱼只几角钱一斤,现在鱼鳞也要几角钱一斤了;从前的螃蟹不过块把钱一斤,现在一只蟹脚也要几块了!难道你下知道,你好意思还写二千五?”
德平明白丈母娘嫌钱少,再看看她那阴得快要“打雷”的脸,硬着头皮,接过小本子,在上面又加了五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桂香妈顿时脸上阴转晴,眉开眼笑地一拍手:“德平,你真聪明,是个爽快人,我就喜欢这样的人。这样吧。我们速战速决,现在离‘五一’节还有半个月,你十天之内把钱送到,‘五一’节就办喜事。”“好!一言为定!”德平说着,气冲冲地回家了。
德平是一气之下答应了丈母娘的条件,可他心里是又气、又恼、又着急,这三千元钱的影子还没呢!不过德平也是个小犟牛,他下定决心,为了桂香,就是卖掉家产也要弄到这笔钱。他回家后,立即走亲戚,访朋友,求爹爹,拜娘娘,可借的地方都借了,一个星期下来,总共只凑到二千元,还差一千元。他待在家里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一千元仍无着落。眼看限期要到了,德平象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转呀转呀,德平心里豁然一亮:我没有存款,何不去贷款,对!这办法再好没有了。他高兴得手舞足蹈,飞也似地朝乡信用社跑去。’
德平兴冲冲地跑进信用社主任杨志清的办公室。没等德平开口,杨主任先问:“德平,你也是来贷款的鸣?”德平点了点头。“啊呀,贷款的人会有这么多,打发了一个又一个,搞得我焦头烂额。德平,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款子很紧,上面有规定:当前农村只有搞种植业、养殖业,比如象养鸡养鸭、种植瓜果等需要贷款,还可以考虑考虑,其他一律不贷。不知你贷款何用?”
德平听了,身子凉了半截,他明白,如果说贷款讨老婆,肯定不行的。唉,想了几天才想出来的办法又要泡汤了。但他不甘心,开口说:“我贷款也是搞养殖业的。”“那你准备养什么?”“我想……”谁知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哞——”的牛叫声。德平灵机一动,装着咽唾沫,顿了一顿说:“杨主任,我贷款买牛。”杨主任一听,皱起了眉头:“你贷款买牛?啊呀呀,你这脑子怎么想的?现在农村拖拉机多如牛毛,耕田耙地都用拖拉机了,你买牛没啥出息,这款我不能贷给你。”
德平一听,心全凉了,不由得低下了头。这一低,巧事来了,只见自己脚下跺着一张看图识字的图画,上面画着一头奶牛,他又灵机一动,马上说:“我买的不是耕田耙地的水牛,而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奶牛。”杨主任一听,立刻脸露笑容说:“嗯,养奶牛,是个致富的好办法。你要到哪里去买奶牛?”德平不假思索地随口回答:“天桥乡四仙村。”“卖主是谁?”这下可把德平问住了,他后悔无意中说出了桂香家的住址来,但是在四仙村,除了桂香和丈母娘赵玉风,他谁也不认识,可眼下不能迟疑一秒钟,否则会被杨主任看出破绽来。于是只好把丈母娘搬出来救救急:“杨主任,我这头奶牛是向天桥乡四仙村奶牛专业户赵玉凤家买的,共三干元钱。我们商谈好,‘五一’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在还缺一千元钱,求你帮帮我。”杨主任听了,哈哈大笑,笑得德平心里直跳。杨主任笑了一阵,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脑筋动得灵,养奶牛,好!好!太好了!我支持你。”德平这才一颗心落地。马上办好手续,贷到了一千元,乐滋滋地回家了。
德平乐滋滋地回家了!杨主任也乐滋滋她拔出钢笔写报导。他想:德平买奶牛不简单,我们青峰乡什么专业户都有,就是没有奶牛专业户,这是新鲜事儿,应当宣传宣传。于是,他“刷、刷、刷”写好了一篇报导,送到了县广播站。广播站的编辑看了,也觉得这是新鲜事儿,决定在“五一’节这天播出。
一转眼,“五一”节到了。以德平舅舅为首的迎亲队一行十多人,浩浩荡荡来到桂香家。桂香家今天是宾客盈门,喜气洋洋。桂香妈今天打扮一新,特别高兴。迎亲队一到,她立刻吩咐开宴。
客人们纷纷入席,当大家正端起斟满酒的酒杯叫着“请、请、请”时,广插中传来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亲爱的听众:现在是本县新闻节目。据青峰乡信用社主任杨志清报导,青蜂乡青河庄青年李德平,在信用社的帮助下,筹集资金三千元,今天将从天桥乡四仙村奶牛专业户赵玉风家买来奶牛一头,成了青峰乡第一个奶牛专业户。”人们听了这新闻,都把送到嘴边的酒杯慢慢地放下来,你看我,我看你,都呆了:赵玉凤怎么成了奶牛专业户了?她今天嫁女怎幺成了卖牛了呢?大家感到又奇怪又好笑。呆了一会,一回味,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东倒西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