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英见翁斐不为所动,便用尽回光,痛斥起了翁斐对王家的残忍和不仁。那一句“好歹哀家也曾养育过你...”终于让翁斐忍不住嘲弄回怼,“母后这句话说得倒是十分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可若朕的生母安然健在,还轮得到你吗?你抚育朕不过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已,一个连亲生骨肉都能抛弃的妇人,朕可断然不敢承她的恩勤。”
太后竦然一惊,她早知翁斐摸透了当年自己出嫁前与霍风暗结珠胎的丑闻,可是,这还是第一次被注重皇室颜面的翁斐拿到台面上来讲。
当她还没反应过来时,居高临下的帝王轻轻弯腰,在她耳边发出致命微笑,“母后啊,忘了跟你说了,逢春,根本不是你的亲生女儿。朕感谢你和王家扫除障碍,鼎力支持她成为朕的皇后。”
他用轻描淡写一句话重重地碾压着王学英内心最后的希望火苗。
王学英的五脏六腑如遭雷劈,呆滞不动的躯体内的脏器早在一瞬间就炸裂得血肉横飞了。她颤抖着发绀的唇齿,双目炯炯狰狞地盯着翁斐,“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你故意骗哀家呢?你就是不想让哀家好过,想把哀家仅剩的希冀都摧毁!”
“呵呵,看来逢春伪装的很到位啊,让你连这一刻都对她深信不疑。”
“不,不可能!逢春与我曾滴血验亲,还曾与她父......总之,她不可能不是我的骨肉!”太后坚决捍卫这份母女关系,不愿让最后的胜算都破碎掉。
“所以说,这才是我们逢春的聪明之处啊。滴血认亲用到的每个碗她都提前做了手脚,如此有魄力,富贵险中求,连朕都望尘莫及。”翁斐大肆渲染着赞叹之情。
一瞬间,王学英胸闷气促,只觉得天旋地转,没一会儿爆破的血液从心肺蔓延,四肢百骸都在一寸一寸地瓦解。即将油尽灯枯的她再也撑不住了,用尽最后的力气攥住翁斐的衣角,奄奄一息的,不死心地问他,“逢春....到底...是不是我的......”
“不是。”
再一次得到否定的答案的时候,太后终于死不瞑目,抱恨而亡。
太后薨逝了,朝中对她讨伐却没有因此戛然而止。许多朝臣都试图揣测翁斐的心思,仰着翁斐的鼻息行事。激进者建议降旨削王学英位号,并将其罪行书于史册,遗臭万年。温和派则认为皇上若下诏追废继母有违礼法,便主张在宗谱史书上抹除其痕迹即可。
聆听各方意见后,翁斐在龙椅上做沉思状,许久后终于“艰难的”宣谕。太后生前行事有亏,为争宠戕害异己无数,辜负先皇信赖和托付,实无母仪天下之德。如今虽薨殁了,却也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先帝后。但翁斐念及养育之恩,便依旧存其名号,只是丧仪从简,以太妃仪制葬入妃园寝内。
*
夜里,我解衣欲睡,不想穗欢姑姑悄悄求见,说太后的灵柩明日就将被抬去妃陵了,乞求我今夜再去送她一程。我犹豫一番,披着斗篷前去。令我意外的是,在安厝棺椁的银杏树下,见到了许久未见的霍风。他是故意托穗欢将我带来的吗?
春夏交接时的银杏叶青翠茂密,与棺木中枯竭的尸首放在一个画面里,将荣枯对比得刺眼。
穗欢姑姑任务完成,便默默退下了。
霍风道,“皇后娘娘,久违了。”
我有些不大放心的环顾左右,“我虽知道霍大人本事通天,却没想过您能堂而皇之,来去自如。”
“我这一生都在身不由己中度过,如今你母亲已经去了,就让我罔所顾忌一次吧。”他说着,伸手抚摸那金丝楠木的棺盖,双眼覆满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我此次来,一是为了给她送别,二是希望皇后娘娘千万不要将你母亲给你的千机图交到皇上手中......”
夜风呼啸,我讷然地点点头,然后随他一同烧了些纸钱。
*
“还真是惊觉夏深年将半,又把浮生叹啊。”
我与翁斐从留藕园泛舟出去,见摇橹船上碧荷遮天,不禁发出这声感慨。
翁斐拨动木橹,无意荡开了夕阳熔金的水纹,晃起了如罗裙般浮沉的绿叶。他微微笑,“咱们已经好几年没去江南了,不若趁此好时光一同南巡?”
第239章
我对此提议自然是无比心动, 可转念一想,却不敢贸然点头,“虽然王太后以太妃格制饰终, 无需复循历任太后们享有的服丧守孝之礼, 可她毕竟才去世不足三月。若帝后此时就去江南,只怕有会微词。”
翁斐的俊脸上颇有些“假公济私”的促狭, “朕呢,是为了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才去的江南, 反正去都去了, 顺便游览名胜而已。”说罢, 他停下划桨的动作,细心替我摘下不知何时落在头顶的一片草絮, 又认真道,“逢春,《云深不知处》里的许多锦绣山河咱们还没去过呢。朕说好的, 要与你饱览江山河川, 将如画美景尽收眼底。再说, 太后罪行昭著, 民尽皆知,朕不依燕老将军所言追废她的名号, 已经是给她体面了。”
翁斐既如此说了, 我自然少了些顾虑。
不过,我觉得这燕老将军虽是出名了的骨鲠谏臣, 但对王家和王学英的反应却着实有些过激了。也是后来陪着嘉慎皇太妃散步唠嗑时才听说, 原来这老将军年轻时与翁斐的外公情同手足, 是穿着一条开裆裤长大的异性兄弟。杀兄之仇, 不共日月,也难怪他不依不饶。至于那曾经敢写童谣讽刺王家的大画圣之子罗兰,则是温太后年少时的爱慕者。
“而且,朕想趁着这次南下,逼出潜藏在京中的那股势力,欲擒故纵一会儿,让他们作法自毙。”
翁斐所指,自然是那群藏在暗处散播檄文讨伐先帝和无上皇的人。
“散布反动言论,企图动摇民心,确实其心可诛。皇上,可有眉目了?”其实这时候,我的心里隐隐有了怀疑对象。这些檄文并非一次就公诸于世的,而是分阶段有预谋的传播。本来我曾怀疑是王家所为,可王家早被灭门了,现有仍时不时有声讨文书流出。
翁斐点头不语。
这批檄文本是已故的穆老太爷所持有,霍风又是穆老太爷的嫡亲女婿......虽然霍风总给以我无辜且与世无争的受害者形象,可翁斐对他的警惕总不能是没由来的吧,而且,太后临终前也曾交代过我,要慎防霍风与尹家利则相聚......
见我蹙眉思忖,翁斐关心道,“在想什么呢?竟失神那么久。”
我将太后弥留之际对我的叮嘱转述给翁斐,翁斐听后点头,“她的预感没有错。现在这些檄文之所以流传在百姓间,确实是跟尹家、霍风脱不了干系。”
“尹家积极摆出一副与新贵党抱团交好的姿态,却不想在暗中与霍风结成党豹...尹家是何时生出不臣之心的呢?”
“大概是预感到王家大命将泛的时候吧。当初尹相莲获罪后没多久,尹釜就进京了。表面上是例常述职,实则是为了撇清跟阏野私生子阿什的关系,然后他做出表忠心的样子,将嫡子尹锦留在京城为质。连朕都险些被迷惑了,以为他尹家是担心迟早被王家牵累,趁早投间抵隙,避凉附炎。却不想人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正目的是为了方便尹锦跟霍风私下往来。”
我若有所思,尝试着把尹家的心路变幻层层剖析,“尹杜氏之死,对尹釜来说是弑妻之仇,对尹家兄妹来说是弑母之恨,对整个尹家来说,更是王家背盟败约,残害尹家在先。而且这个时候,尹家一早就察觉到了皇上灭王家的决心,所以才干脆就此舍弃了王家?恰好,霍风也有另一半的千机图在手上,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尹家手下有十万兵马。霍风虽然不在军中了,但他曾经的门徒霍愆和手下的得力干将燕家二郎却接替他执掌了二十万骑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