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女配生存指南

年代女配生存指南 第103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时间也不早了,两人明天也还要上班,于是便都没多话,安安静静的睡着了。
第二天一上班,孟笙笙就接到了乌光济的电话,说是周末有个饭局,他约到了主管企业的一个副区长。
孟笙笙笑了,这大概就是乌光济给自己的谢礼了,看起来,国棉厂整合重组的事,进行的非常顺利。
三厂能不能弄到手里,就得看看周末的饭局了。
周末的时候,孟笙笙带着岑建军赴约了。
这位副区长看起来年纪和她差不多大,三十六七的样子,并没有因为她是女人就看轻她,相反,对她还非常客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到她们公司的潜力巨大,还是因为背地里打听到了些什么。
w.f
知道这次来谈的事都是正事,所以也没有劝酒那一套。
对方先开口了,说现在三厂的地皮还在银行手里,因为三厂用地皮做抵押,贷了钱,现在还不上了。
孟笙笙早已经知道了这事,说他们公司愿意替三厂还这笔贷款。
接着又谈到了员工安置的问题。
关于职工的问题,孟笙笙想了很久,而且还查了不少资料,说道,“愿意留在厂里继续干的,我们也不会把人赶走,但是得先按照我们的标准进行考核,成功了的才能留下,不能成功的,可以练两个月再考一次,如果还是不合格,就得走。”
“我们厂里的工人都得事先去医院体检,身体合格的,考核合格的,我们都会留下。”
任何企业和公司,不可能会招一个病怏怏的人,健康状况很重要,工作考核也很必要,目的就是筛掉一些能力不行的和工作态度有问题的人。
最近几年的国营大厂,里面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不少。她现在是开公司,不是做慈善,留下的,是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人。
这条件合情合理,人家也没不同意。
最难的一个点,就是关于已经退休了的职工。
现在这时候,关于退休职工的退休金问题,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依靠,也没有完善的保险体系。
在厂子发展不错的时候,厂里负责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是没什么问题的,就算是这两年,很多地方又有另外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把厂里的土地转让了,从土地转让费里拿出来一部分,一次性的给退休人员结算一笔钱,后续就不再管了,相当于是一笔买断费。
孟笙笙没把这事揽过来,因为这些事确实是政府和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给退休职工给钱没问题,但是后续的麻烦却不会少,因为人家默认了你接了厂子,就应该负责厂里老人的生老病死,一住院就得找你。
她哪里有闲工夫管这些事。
她还提了两句,“其实这事本就不该厂里来管这些事,给钱没问题,但是后续麻烦却很大,仔细想想,全国多少退休职工?这时候倒闭的厂子又有多少?这就是国家应该统筹考虑的事。”
这个话题就让这位副区长皱起了眉,因为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对的,这时候的关于退休金的事,应该得好好再想想。
接着就关于厂里的债务问题,这着实让孟笙笙苦恼了一阵子,因为不仅仅是三厂欠的人家的,还有人家欠的三厂的,一环扣一环,谁都跑不掉,这几乎都已经算是死账了。
孟笙笙只是笑笑,说道,“这没问题。”
谈了大半天,终于把所有的事情都谈的差不多了,这位区长这时候的脸色和缓下来,和孟笙笙还吃了个午饭。
再次见到白厂长,他看到来签署合约的是孟笙笙,有些吃惊,面色奇怪的看了看她。
不过这个烂泥一般的厂子,他是懒得再待了,所以非常配合,让签字就签字,毕竟他已经在新整合的总厂谋了个职位,虽然不是厂长,但是也是一个有实权的位置,总比继续待在这个厂里被人追债要好得多。
大部分人都跟着去了总厂,留下的员工不超过两千个,让孟笙笙没想到的是,其中一半的工人都没超过三十岁。
原本她还以为大多数年轻人都会跟着进国棉总厂,留下的都是被国棉厂不要了的中年人或者将近退休的工人。
孟笙笙后面了解了一下,发现年轻职工比他们的长辈要看的开的多,老一辈的人只觉得跟着总厂更踏实,更有保障,新一代的厂里职工,却早已经打听到了,素笙厂里的职工,工资可比国棉厂里的职工要高出很多,他们宁愿选钱多的,也不要钱少的。
另外一部分人则是对国棉厂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毕竟就是那些狗屁的领导,才把厂子搞垮了,现在新厂子的领导,还是那批人,以后那新厂会不会又走向死路,他们可不想去赌。他们还听说了,这个厂的老板,每个月给工人的工资,都是能拿到手里的,对他们来说,能拿到手里的,才是真的。
总而言之,只要有钱拿,不要让他们和以前一样,一斤米面都买不起,他们就愿意干。
第82章 第82章
接手过程偶尔有些麻烦,但是中间有政府和各位领导的协调,总体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很顺利就把三厂弄到手里了。
这边刚把厂子弄到手,听到了风声,各方要债的企业和银行就来了。
孟笙笙先把公司的钱拿出来了一部分,还了三厂欠的银行贷款,把三厂厂区的地皮赎了回来。
第一个要先解决的,就是纺纱厂、印染厂这种棉纺厂的上游企业。
孟笙笙先是让公司的人先检查了和三厂签约的几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如果几个厂子的产品质量并不差,孟笙笙也就没干过河拆桥的事,亲口和几个厂的厂长承诺,产品质量合格,她就愿意继续用他们的原材料,以前的欠债不可能一口气还完,得慢慢的,一点点的还,分四年还清。
这些厂子的领导就没有不应的,只要素笙公司要他们的货,他们就有钱赚,就能解燃眉之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