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第十九节 捞人(3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老奴愤愤然地说道:“他一个武夫,好胆啊,敢对帝师无礼么?”

孙承宗只是一笑:“这个黄石一身正气,年轻有为……”亲眼见到黄石面对晋升的诱惑还能坚持立场,对高官也不肯曲意奉迎后,孙承宗实在是不忍心把黄石硬扯入党争的漩涡中。他虽然作出拂袖而去的姿态,但心里还是很欣赏黄石的耿直的,跟着孙承宗又可惜地叹息了一声:“他要是个秀才的话,我倒很想收他做弟子。”

(第十九节完)

八月的最后一天了,自上次拉票通告以来,本基本都留在推荐榜上,笔者非常感谢。

明天是九月一日,本就要上架了,今天更新七千余字,再次感谢始终支持本的读者。

希望免费看的读者也能继续参与讨论。因为评区的活跃程度是和本的质量密切相关的,笔者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诸位热情的讨论让笔者的思路和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说些笔者的想法……

首先是本主角的定位,是一个现有资源的整合者,而不是一个科技的发明者。

其次,历史上文臣集团基本是稳坐钓鱼台,不管坐上宝座的是谁,最后还是要靠文人治国,这是文人对武人的天然优势。历史上如果一个豪杰拥有自己的领地,那么自然会有当地的儒生加入,而如果是朝廷的军队,自然会有文臣来从事行政工作。

本主角处于一个比较奇特的地位,东江军的奇特形势让他既没有文臣监军,也没有儒生会来投奔一个地位低下的武人。主角也刻意培养自己的行政机构,等这个幼苗开始成长起来以后,武人就会侵入到传统的文人领地中了。但在主角的体系中,行政机构是附属于军队而不是相反,所以本的文武之争,恐怕会更激烈一些。

最后还有军队问题。笔者个人理解的军队和社会的关系大约就是上一节末描述的东西,而士兵在社会生活的地位笔者认为会在军队中得到体现。封建军队士兵的作战目的无外就是抢东西、抢女人、当兵吃粮等等,而封建军队的士气也是靠这些维持的,明的军户制度不用说,笔者认为世上少有比这更糟的制度了,同样是做奴隶,后金那种奴隶制还有个盼头,明军的高级将领也不过是高级奴隶罢了。

民族国家的公民出现了对国家的认同感,表现在军队中就能忍受更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也有真正的团结精神和信任。主角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是因为这种军队不仅威力强大,而且对后金和明军来说是不可复制的。

明军那种烂大街的军户制度不用说,就试想一下相对明朝更严密的后金政权,是奴才会信任家主来保护自己的侧翼呢,还是旗丁能信任牛录的奴才会舍身保护他们?后金政权是一层层的奴隶制金字塔,那么近代军队一视同仁的训练方法如何推行?

当然,笔者为主角选择的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长生岛的军户对集体的认同感已经产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思想也引入了长生岛。近代民族国家的萌芽已经出现了,而主角还在不顾一切地扶持它,渴望从中汲取力量。但主角还没有意识到这条道路的副作用,历史上的满清是一个半奴隶半封建的国家,但和封建的明相去不远,统治方式没有太大变化。而主角哺育出来的崭新社会结构会有自己的意志,她的运行结构是和明末的封建基础格格不入的,所以主角可能会面对非常痛苦的考验和抉择……

欢迎对笔者的看法提出批评和建议。

补充:

笔者不认为近代军队士气低,近代军队的士气已经是封建军队不能比拟的了,只不过是不能和现代军队(新式军队)相提并论罢了。个人理解,新式军队的士气似乎是“使命感”在支撑的,这里笔者再补充一个例子:

淮海战役中,当徐州的三个机械化兵团向永城前进时,地方的一个共军独立师(几千人,千余条枪)勇敢地迎了上去,师长说的是:“至少可以拖慢蒋匪的逃跑速度。”

这个就是笔者理解的新式军队和“使命感”。无论是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城下高呼:“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还是盟军怀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愿望踏上欧洲大陆,笔者觉得新式军队始终是有一种“使命感”在支撑的。

独立师做到了,他们把国军前卫一直打成后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