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外甥有两件事要向您禀报。刚才见您面呈倦容,实在不忍再劳动姨母御体,才和巨君一道告退。可是走到殿门口,一想不行,这两件事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都得怎亲自拿主意,要不准出大漏子。不过,您要是太累了,甥臣就先回去……”
王政君王太后也是操心的命,见淳于长说得那么庄重,就道:“说,我既然是太后,少不得要替你们年轻的皇帝分分忧,把把关。”
淳于长倒也没完全冤王莽,他说的第一件事,还真是汉成帝陵寝。在当时有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皇帝们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兴建坟墓。他们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雄山秀水之地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以及用来供奉、祭把和朝拜的附设建筑,合称“陵寝”以此作为死后继续享受皇帝尊荣的地方。
大汉诸陵,一般都建在离长安不远的地方.以长安东北到西北的咸阳居多,也有少数在长安的东南地区。
从汉高祖开始的诸帝陵园,格局基本一样,都是坐西朝东,一方面是象证日落于西山之意。另一方面.因为长安在全国的西部,这样也有雄视全国的意思。陵墓均在陵园西部,有方形的围墙,象征陵主行为方正。
四面没有门阙,陵墓形如倒过来的斗,“寝”则设置在陵墓的旁边,大概是为了方便死去的帝王从墓中出来到“寝”里去接受朝拜祭祀!
为了保护帝王的陵墓,从汉朝初期开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设邑护陵的制度,即把贵戚、功臣和富豪,迁移到陵园周围,并设置县邑,代代相沿的结果,是在长安都城附近形成了一些繁华的新城市。如汉高祖的长陵县、汉惠帝的安陵县、汉景帝的阳陵县、汉昭帝的平陵县和汉武帝的茂陵县,和这五个陵园所在的咸阳原都称为了“五陵原”。
汉代的陵寝规模一般都很恢弘,以汉武帝茂陵为例,仅陵墓就高四十六米,边长二百四十米。营建在陵园东南的茂陵县邑,光迁移来的关中富豪就有一万六千多户!
茂陵和茂陵邑都是汉武帝即位之后第二年就开始兴建的,一共修建了五十三年,修建之初栽种的小树苗,等武帝入葬时已长得能够合抱的大树,可见工程规模之大。几十年的时间中,不断向陵园里放置随葬物品,以致到汉武帝死时,竟再也放不进什么东西了,差一点儿连搁棺材的地儿都给占了。
除了陵墓,园内还建有殿堂、寝宫,以及宫女和守陵人员生活所用的房屋。还专门设置了陵令、属官、寝庙长、园长、门吏等官职,光是浇树修技、打扫卫生的奴婢就有五千多人。
汉成帝也不甘落后,在即位第二年就开始考虑百年之后的居住问题,命令下属修建初陵。初陵选址在渭城延陵亭部,动工几年之后,汉成帝觉得不满意,又让人重新选址,当时的将作大匠解万年出主意:
“初陵那地方的确选得不好,臣替您打听了一块风水宝地,保管您代代出天子,辈辈坐龙庭!”
汉成帝也没派人勘察,就批准了解万年的计划,预算是报多少拨多少,迁移了各郡国家庭资产在五百万以上的五千户豪富前往新建的昌陵,还把昌陵那块地方的许多冢地第宅赐给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等官秩在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无非是想把这块风水宝地搞成堪与茂陵相媲美的地区。
可惜事与愿违,昌陵这块地方地势太低,雨稍微下得大一点,就形成了洪涝灾害。解万年更是居心叵测,愣是让人从大老远的地方往昌陵运土,小扁担嘎吱嘎吱,打一场愚公移山式的运土大战,那成本可大了去了,一担上,连材料费带运输费加上借着工程捞点儿好处,算下来合一担谷子的价钱!
反正是给皇帝建“万岁宫”,花钱还用算计?
这也就罢了,更可恶的是在解万年负责修陵的那几年,不仅借机大兴徭役,以营造昌陵名义的各种征收,就像雨点儿似地泼向全国的老百姓,弄得“公家无一年之蓄,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
老百姓是怨声载道,活人抱怨,地下的死人也不得安宁。
为了给汉成帝建这座昌陵,也不知占了多少良田,连老百姓的祖坟也给刨了,可怜那些白骨,被暴露在光天比日之下.有的胳膊给截断了,有的大腿给挖折了,有的脑袋搬了家,冲着昌陵翻白眼儿。
这么下去可真要天怒人怨了,连汉成帝也听到底厂大臣们的纷纷议论,都劝谏要让昌陵工程下马。
而淳于长经过缜密的调查,终于发现那解万年是借着给汉成帝修建陵墓的机会,在地底下建造了一座‘咒怨池’,偷偷虐杀了无数修建陵墓的工人,把血全都放到咒怨池中,用以修炼血魔不死真身,就快大功告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