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未央宫中,当着数百文武大臣的面,王莽王大司马慷慨激扬,大声说道:“……朝廷每年仅花费在祭祖活动上的开销就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字,总共要上两万四千四百五十五次供品,动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次,祭祀仪式的巫师、庙祝、乐人等一万两千一百四十七人,而那些专门负责饲养牛、羊、豕等用来上供的五畜的士卒还不算在其中。*..*。*
而观皇上和后宫的诸位嫔妃,却因为国库空虚,而不得不节衣缩食,底下的人民更是虚耗起财,导致食不果腹,易子而食,继而揭竿而起,攻城略地,占山为王。万岁,为天下社稷计,请下旨毁弃天下宗庙!”
刘歆作为卫尉也是有资格上朝的,越众而出,应喝道:“万岁,臣也请旨毁弃天下宗庙!”
“臣等附议!”属于王莽心腹一党的官员,十数人同时出列应声附和,倒也是壮观,但更多的官员却是面面相窥,被王大司马的第一把火给烧到了,这不仅是朝政大事,还事关鬼神,谁没有死的时候,可马虎不得啊。
能有资格上早朝的文武大臣都是成精了的老油条,知道这时候站出来,肯定给王大司马给当成鸡杀给猴看,全都眼观鼻,鼻观心的木在那里,不支持不反对,对他们来说不支持就是反对。
汉成帝却没看出这层意思,坐在龙椅上,拉了拉新做的衮龙服,被王莽说的有点不好意思,挺直了腰板做出一副‘有道明君’的样子,他心里也对三天两头就搞那套繁琐的祭祀仪式,影响跟赵氏姐妹,还有那些妖烧可爱的后宫嫔妃们嬉戏,有心同意,却因为涉及了“孝道”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不敢贸然同意,怕被人非议数典忘祖!
汉成帝满心纠结,干咳了一声道:“王大司马啊,这宗庙确实是太多了些,有时候都搞得朕腰酸背痛的,嗯,都没工夫治理朝政,可如果全部毁弃的话也不太妥当?”
“自然是要有所区别。”王莽成竹在胸,侃侃而谈道:“高祖皇帝受命定天下,是大汉基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应该奉为“帝者太祖之庙”世世不毁之外,其他的宗庙在“亲尽”也就是过了几代之后,都应当毁弃,按“昭、穆”,也就是辈份和功绩的顺序一齐并入太祖之庙接受祭祖。”
博学多才的刘歆补充道:“陛下,大司马,其实高祖皇帝之后也有杰出人物应该设专庙祭祀,例如汉文帝‘除诽谤,去向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应该奉为帝者太宗之庙。又比如汉武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应该奉为帝者世宗之庙。除此之外的其他各位祖宗,就不必再设专庙去祭祀了。”
“对,对,你们说的对。其实朕有时候也在想,一人一庙,先祖们住着不闷吗?在朕想来肯定是很郁闷的。”汉成帝异想天开道:“真要是全都聚在一个庙里,父皇,祖皇帝,武皇帝,文皇帝,高祖皇帝不就可以互相说话解闷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王莽楞了一下,却不得不佩服汉成帝思维活泛,虽是歪理,好歹也占了一个理字,拱手道:“万岁圣明!”
其他文武大臣一听,得!连人家的子孙都同意拆毁祖宗的庙宇,搬到一起去团聚,咱们这些外人还跟着参合个什么劲?同意,齐声道:“陛下圣明!”
汉成帝见群臣认可,顿时更加得意洋洋:“那这事就就交给大司马办理,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说着懒懒的打了一个哈欠,却是昨天晚上疯狂过度,本来都不想来上朝的,硬是被赵氏姐妹强拉了起来,时间一长,自然就露出了疲态。
王莽站在最前面,看得清楚明白,得!咱就别让这位主累着了,对刘歆试了一个眼色,抢先说道:“臣无事启奏!”
“臣也无事启奏!”刘歆跟着道。
“那就退朝。”汉成帝压不住心喜,赞许的看了两人一眼,就以风一般的速度走下龙椅,朝后宫走去了。
其他大臣也都习惯了,没人有异议,三三两两的散了,其中就有几个步伐特别匆忙。
王莽看在眼里,冷笑一声,早就派人跟踪着这些官员去了。
那几位官员中就有一位坐着马车,径直去了有两百年历史的刘章祠,最为灵应不过的吕真人法驾就落在这里,供奉着汉室宗亲,死后英魂成为泰山神的刘章。
作为最忠诚的泰山神信徒,那位官员在听到王大司马要拆毁全国大部分的宗室庙宇时,怎么可能不尽快赶过来通风报信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