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是应当搞得隆重点,你们快依照格式拟写制,写完了让王太仆捧去。”
没想到,王太仆捧了制出去,照样碰了一鼻子灰回来:
“太后,王大司马还是卧病不起!您看这事是不是这样,在座都是大汉栋梁,真要饿死一个俩个的,对国家岂不是重大损失?王大司马是拧脾气,一时半会也不大容易改主意。干脆,咱们就照着他的意思,只列举孔光等人的功劳,并大加赏赐,这样王大司马才肯出来办公呢!”
王政君挥挥手道:“那就赶紧拟诏,还愣着干什么?你们不打算吃饭啦?”
群臣里真有快手,唰唰唰,不大工夫,拟就了一道诏:
“博山侯孔光,侍从护卫四代皇上,不是当太傅一就是当丞相,负着大责任!品行又好,忠诚孝顺、仁爱笃厚,天下闻名,参与拥立新皇的决策,功不可没!特增加封地一万户,任命为太师。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一贯仁爱孝顺,在迎立中山王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功高德显,特增加封地一万户,任命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邯,侍卫三代皇帝,忠诚信实、仁爱笃厚,中山王进京之后,一直由他辅导供养,有安国之功,特赐封为广阳侯,赐封地五千户,任命为少博。上述三人,均授予四辅的职位,子孙可以原封不动地荫袭爵位和封邑,另赏赐华贵宅邸各一所!
加侍中衔执金吾副将军张敬,侍从护卫皇帝,辛勤劳累,在拥立新皇的决策过程中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待赐封为巨阳侯,赐封地二千四百户!钦此!”
王政君目光落在最后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上,张敬,张敬,到底有什么能耐,居然令王莽如此依重?点了点头道:“就这么着!”
第二天早朝,当着群臣宣读了这道诏,王政君在珠帘后头问话:“大司马,在那里?”
“启禀太后,大司马称病不朝!”
“怎么还不朝?昨天不是让你们连夜把诏复制一件送去了吗?你们是不是光顾回家喂脑袋,忘了哀家的命令了?”王政君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太后明鉴,臣等誓死也不敢忘记这事,只是大司马不来,我们又不好架着他!”
王政君有些恼了:“大司马到底在想什么?赏他不是,不赏他嘛,也还不是!”
孔光连忙出列道:“太后,诸位,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要是咱们处在大司马这个位置,面对如此情况,会怎么想?”
“要是我,我会这么想:论功劳嘛我最大,论资格嘛我不比谁差,我这儿谦虚一下,你们倒当真啦?”
一位大臣说完,另一位附和道:“对对对,您想的跟我想的一样!王大司马这是伟大的谦虚,可是,他谦虚归他谦虚,咱不能埋没他的丰功伟绩呀!孔大人四位,再怎么也是跟着大司马干的,论起安定国家的功劳来,大司马是首功,他要是认第二,天底下没人敢认第一!
太后,大司马虽然克己让人,朝廷可不能就这么马虎地算了。还是应当大张旗鼓地表彰他,赏赐他,表示朝廷重视首功,别让百官跟老百姓失望!首功不赏,明天还敢奋勇争先?”
王政君大喜:“总算碰上明白人了,这次哀家亲自拟诏,我就不信,他王莽还不会欣喜的把病痊愈,在为汉室天下尽心尽力!”
“大司马新都侯王莽,经历三代皇帝,都担任三公之职,履行周公之责,制定了造福子孙的长治久安的规划,功勋和德行都是领袖群臣、众望所归的!崇高的品德跟优良的作风,已经流传全国,连远方异域的人们也仰慕他的威望,不远万里进献珍禽白雉!应当把召陵、新息两县民户二万八千家加封给他,免除其后代儿孙的差役义务,规定子孙可以原封不动地继承爵位和封邑,按照高皇帝当年奖励开国元勋萧何萧相国的成例褒赏王大司马!任命王莽担任太博,主持四辅的工作,并上尊号为安汉公!把萧相国的官邸作为安汉公第,写进法令,永远留传下去!”
诏快马送达大司马府,王莽再也躺不住了,手捧诏激动的道:“这叫我如何是好?我不过做了一点点工作,尽了点菲薄之力,诸位大臣就用这么高的规格奖励我!太后诏写得也太过份了,我王莽哪有这么优秀?过誉,过誉,谬赞了,谬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