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道

第二十八回宰衡太博大司马大将军(1 / 2)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怎么办?跟你商量也没用,来人,火速召丞相孔光进宫!”王政君命令道。(_)

孔光火速赶来,听太后一说,他马上笑了:“太后召臣来,原来是为着事,却也简单。安汉公退还封赏的请求呢,也别不答应,是也别全答应,弄个折衷方案。黄邮聚、召陵县、新都县的田亩提供的租税虽说是多了点,全归安汉公一个人,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既然安汉公想用自我克制来促成国家的教化,那就先允许他退还,以后找机会再说。

至于宰衡的官位,跟他说明白,是责任而不是虚荣,不过是给安汉公肩膀上再加点份量,让他多操心多受累,好及时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目标,况且又不能世袭,他还担心什么?追加的彩礼钱,是尊敬皇后的表示,又不是给安汉公本人的,谈不上受不受、退不退,功显君的封邑,止于本身,不予推恩,褒新、赏都两国的封邑才合三千户,并不算多。您把道理跟安汉公讲明白了,臣以为他不会不理解。”

“这个方案按说也将就过得去,可是,哀家担心安汉公连这一步也不肯退让。卿也许知道,每回朝廷给他加封赏,他总是痛哭流涕的坚辞,这次更厉害,他已经打了报告,看那意思,如果不答应他退还封赏的请求,他就撂挑子不干了。哀家正拿不定主意.是权且听从他的推辞,好为大汉留住擎天玉柱呢,还是坚持贯彻对他的封赏,明知道封赏完了他就致休也不管不顾?”

王政君愁眉紧锁,小皇上幸灾乐祸。

孔光失仪大叫起来.说出了解开王政君心中疙瘩的办法:“安汉公是唯恐天下人怀疑他的忠心,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没错,老臣以为,他这就是下得不能再下的下策!以安汉公的聪明睿智,他居然会忽略了一条:忠臣有时候也得委屈一下自己的操守,假如这种操守影响了大局,比如像这次朝廷封赏个人受不受封赏事小,君主信赏必罚的原则可是大事!

安汉公既然是忠臣,那就得认了,宁可让别人去说三道四,也要维护这条原则,您就这么说,拿个‘忠’字一压他,看他还好意思再推辞!太后,您可以派臣、大司空拿着使节、捧着制,命令他迅速上朝办公。另外,还可以严令尚,不得再接受安汉公推辞封赏的奏章——让他没地方说理去!”

“好,就按照你说的办!姜果然还是老得辣,皇上你看到了?”王政君大喜,立即命丞相、大司空两位大人当真持节承制代表太后诏令王莽出来办公。

王莽‘迫于’形式,不得不出来办公,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臣王莽在元寿二年六月戊午日那个发生突然变故的夜晚,以新都候的身份被引进未央宫,三天后受任大司马,忝列三公之位,元始元年正月受任太傅,被赐予安汉公的称号,充数四辅之职,今年四月甲子日又受任宰衡,位列上公。王莽俯伏考虑,爵位是新都侯,称号是安汉公,官职是宰衡、太傅、大司马,可说是爵位显赫、称号崇高、官职重要。一个人承受了五项殊荣,的确不是我这个鄙陋的人所配承当的呢!

据查,元始三年全国的收成已经恢复正常,形势是不错的,也是应该好好抓抓官吏队伍的建设,把职官配置齐全。《谷梁传》里说得好:‘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依臣的肤浅理解,宰衡的官位应当是把匡正百官、平治全国作为职责的。这样重要的官职,居然会没有印信,怎么去履行职责?

发个文件都没章子盖!这就叫有其名而无其实。当然喽,臣王莽才疏学浅,本无兼任这么多官职的能力,现在圣明的朝廷既然任用了王莽,那请命令御史刻制宰衡印章,就刻这么八个字:‘宰衡太博大司马印’!”

王政君一听,眉头微不可查的皱了一下,却是知道了其中的猫腻,这样一来,王莽就有宰衡印,太博官印,大司马印,大将军的虎符,全都在一品以上,这要分出去多少的朝廷气运啊?

思虑了下,王政君还是答应了,反正王莽分的再多,也不如她手持‘传国玉玺’来得好处多:

“那就让御使加紧点,刻制好宰衡太博大司马的金印,刻好之后,还要仿照相国的规格配上绿色的绶带,由皇上亲手授予安汉公!”

……

宰衡的金印到了王莽手里,可不是拿来撑门面的,立即把里面的龙气全都吸收一光,变成身体里的法力,准备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

这年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以效法周公的名义,开始了‘托古改革’,打算先学着周公的样子,制订一套详尽完善的礼乐制度,把舆论鼓动起来。

典章制度,是由刘秀主管着的。王莽自然要把刘秀请过来,商量商量怎么个弄法,才能仿照西周的礼乐制度,弄出一套符合现代实际而又美仑美奂的东西来。

刘秀立功心切,早就憋足了劲,如今有这机会,怎能辜负领导的信任?

“安汉公,刘秀冒昧进言,这件事在刘秀脑子里转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秀琢磨着,要确立能跟周礼相媲美的典章制度,先得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周朝古制,毕竟年头大远了,当中又让五霸、七雄、秦始皇一帮子人搅和得可以,到现在,不好好考证考证,谁还能说得清周朝礼制的来龙去脉、子午卯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