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縯直接怒斥道;“不能去。”
作为叔父的刘良却举双手双脚同意,径直质问刘縯道:“文叔为何不能去?”
刘縯道:“人人皆可入太学,惟我刘氏不可入太学。”
刘良明白刘縯的意思,在刘縯看来,刘氏和王莽势不两立。如今天下已是王莽的天下,太学便是王莽的太学。刘秀一旦入了太学,便无异于他刘縯承认了王莽政权的合法性。况且,刘秀一旦太学毕业,在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那更直接变成为王莽卖命了。认贼作君父,耻莫大焉,是以刘縯态度才会如此决绝。
刘良瞪了刘縯一眼,冷笑道:“好,很好,那就让文叔继续呆在舂陵,也不读,也不游历,昏昏无知,以至终老。你身为长兄,可是想要文叔这样?”
尽管被刘良施以强大的道德压力,刘縯却并不愿屈服。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他的底线就是,哪怕全世界都承认了王莽,他也绝不承认,至死也不承认。
刘良乃是善辨之人,见刘縯以沉默为抵挡,便再冷笑道:“周武王以臣弑君,代殷商而有天下。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俱饿死也。伯夷叔齐,非殷之宗室,而义高如此。今王莽篡汉,以伯升之意,我刘氏身为大汉宗室,岂可让伯夷叔齐专美于前,皆当不饮不食,饿死以殉国兮?”
刘縯若是争辩得过叔父刘良,也用不着每次见到刘良头痛。遭刘良这么一问,刘縯只得喃喃答道:“饿死自然不必。”
刘良道:“既不能死,则生乎?”刘縯只能点头。
刘良再道:“既生,当求进乎?”刘縯还是只能点头。刘良这才加重语气,得意地质问道:“文叔入太学,求进也。何谓不可?”
刘縯自知被刘良绕了进去,但他理屈颈不屈,硬是不肯点头,还是重复着那句话:“汉贼不两立”。
见他如此顽固,刘良也无计可施,只是一味生着闷气。一直保持沉默的刘秀,这时小声说了一句:“太学乃天下公器,王莽安得而私?”
刘秀这句话,可谓是一言而解纷。刘縯终于是卸掉了压在背上的巨石,神情顿时轻松下来。刘良闻言也是又愧又喜,枉他用了半天的归谬法,最终还是不得要领,而刘秀这小子,一出口便击中要害,解决问题。
刘秀这句话,其核心内容便是:反王莽不反太学。太学是天下人的太学,而不是王莽私人的太学。有了这样的定义,入太学便和反王莽的事业不存在任何冲突。心结已然解开,刘縯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极力主张刘秀入太学就读。
刘縯以一个前太学生的身份,鼓吹起了上太学的诸多好处。其实重要的不是你学到多少东西,而是你可以结识很多同学。这些同学,皆是精挑细选而出,或有背景,或有才华,日后正可互相扶持,相为利用。即便世态炎凉,而同学间的情分,总还是不至于太过贬值。倘若无心向学,至少人在长安,也足以开阔眼界,观九州风云,明天下大势。再不济的话,上过太学毕竟也是一个资历,多年后也可以拿来向人吹嘘:
“想当年,兄弟我上太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