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大家意见后,一行人都想去大昭寺游玩。不过,鉴于人数的问题,最终张平还是带着昨天的三女去见大师,其余人也顺便感受一下大昭寺的魅力。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
对于大昭寺,还流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欧阳情等人昨天逛过的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口。
张平一路看到,在大昭寺外,还有许多顺时针绕着大昭寺磕长头的虔诚藏民,口诵着六字真言,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向前一步。双手保持合十移至额头前,再走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胸前,跨出第三步。膝盖着地后全身伏地,掌心向下双手伸直向前,额头轻扣地面。起身后,周而复始。
这些虔诚的藏民双手和膝盖戴着护具,满脸风霜,风尘仆仆。身子匍匐于地,掌心向前扣地时,发出沙沙的声响,靠着坚强信念,用身体丈量土地,三步一拜,缓缓绕行,即使只是顺时针绕着大昭寺走一圈,也会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
远在各地的藏民信徒,沿途跋山涉水,餐风露宿,一路磕着长头,可能要花上数年时间,才能抵达心中的圣地。遇到要涉水时,也会在河岸边磕满河宽的距离,再设法过河。
而在大昭寺旁边,也有一群在原地磕长头的藏民,虽然他们并不需要步行。但每个人都认为最少要磕满一万次头,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
他们进去的时候正巧碰上大昭寺辩经!
辩经是僧人对佛学理论的辩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交流佛学心得。在西藏辩经制度的形成已有上百年历史。
学习藏传佛教的显宗经典到密宗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的学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的方法就受到了僧人的欢迎,同时也是学经僧依次升级为高僧的途径。
张平等人饶有兴趣的观看辩经,大殿正前方,两位答辩僧人居中跌坐。前面空地上留有一条通路,两旁数十位僧人有序的盘腿坐着,时不时有僧人出来,诘问着答辩的僧人。
每次提问时,提问方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向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发出清脆的拍手声。这里寓意了文殊菩萨智慧就在身边,清脆的拍掌声敲醒人心中的慈悲和智慧。
答辩僧人从容不迫,对每一个诘问的僧人都笑颜以对,那种从容不迫的淡定,颇有舌战群儒的味道。也经常会有僧人采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激烈的提问语气引爆全场,令四周观望的游客忍不住发笑。
这时候张平远远看见就在大殿前面一角,桑结巴大师正向他颔首示意。
随着桑结巴大师进入大殿后,张平首先看到的,就是左右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右侧是未来佛,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壁画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
桑结巴一路领着他们,一边讲解着那些精美的雕像和壁画。那些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吸引了方可欣的目光,轻轻敲了一下,居然还会发出金属之声,令人乍舌。
他们走进二楼天井,在东北角处有一架木梯,推开三楼的小门,这就是上金顶的入口了。三楼平时并不对外开放,有些级别的僧人们也在这里打坐修行。大师领着他们到了一件禅房后,轻轻叩门,一个小喇嘛给他们打开门,口中说道:朱毕古请你们进去。
房间并不大,在一处床榻上端坐着一位年老僧人,身着黄色喇嘛装,头戴着一个锥形的黄色帽子,手中并没有拿着喇嘛们惯用的转经轮,而是一串佛珠。老者听到脚步声,微闭的双眼缓缓睁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