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

第238章 天车(3 / 7)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曹朋陷入了沉思。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水利是农业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关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层出不穷。

而其中,水车的发明,无疑是凝聚了华人智慧的巨大创造。

相传,民间最早的汲水工具,名叫桔槔。

《庄子-外篇-天地篇》中,曾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南游,烦途中路过汉阴时,见一个老丈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于是子贡心生怜悯,便设计了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其制作的方式,就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音彻)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把一根横木支在木架上,一段挂着汲水的木桶,一段挂着重物,类似于杠杆一样的道理,来节省汲水的力量。

这桔槔,也就是水车的雏形。

不过,水车真正的出现,就是在东汉末年,由毕岚发明。

后来经由诸葛亮改造,也有记载,说是马钧改造。但不论是谁改造,翻车也算是正式出现。

不过由于马钧所处的环境,和诸葛亮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也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孔明车,更利于江南汲水,而龙骨翻车,则适合在北方汲水……随后在唐宋时期,出现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谁低水高送,功效更大,而且还节约的人力。

到元明时期,水车继续发展,出现了齿轮等元件,并依据风土地势,发明了水转翻车,牛转翻车等各种器具。然后,有清以来,中国水车的发展,就停滞不前。至于其原因嘛……“月英。”

“嗯?”

“其实,我觉得咱们可以做的更好。”

黄月英闻听,眼睛一亮。

“怎么做?”

曹朋拿起炭笔,在手中转了两圈。

炭笔,经过黄月英的改进,从炭中提取炭条,而后用一根半厘米粗细的镂空木条承载。里面装了一个塞子,当炭笔笔头用完的时候,可以通过塞子的推动,将炭条退出木条,继续书写。

而这种设计,正是出自黄月英的手笔。

曹朋把玩了片刻,也不得不感叹,月英的心思灵巧。

他闭上眼睛,沉吟片刻之后,画出了一张图。不过,他的画工,肯定是比不得黄月英那般出众。好在,曹朋可以进行解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