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他只需要问便好了。
背诵助语词,会让人头脑发涨。夏侯剑的提问,正好让他停了下来。
作为一名引导者,最好的方法便是给个目标,然后便什么都不管,这是最佳。
可是宁采臣万万没想到的是,单是一个“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无情剑,这夏侯剑便理解不了。
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既无情又有情。
好吧,这真的很闹心。既无情又有情,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
而且至高境也实在是不好准确描述,特别是那无人达到,只存于小说中的噫想。
想了一下,宁采臣觉得还是给他些提示好了。
一开始,他是为了避免太具体的东西,以免妨碍了武的衍化,但是现在看来,太空泛了,也是个问题。
宁采臣说:“对剑道,我理解不多,但是还是知道剑道三个阶段的。”
宁采臣这一说,夏侯剑立即双目放光,仿佛是看到绝世好剑似的。
这目光看多了,宁采臣可以忽视了。“1.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练武(剑)者的第一境界,是注重招式而多过于意境,用剑者过于注重形式而无法将自身与剑法融会贯通。手中虽握剑,而心中的‘剑’(意境)尚未成形,貌合神离,只达到[舞剑]而无法达到[御剑]的程度。”
“2.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练武(剑)者的第二境界,注重意境而不假于形式。到了这个境界,剑(技)与招(式)早已了然于胸,剑随意动,收发自如。此时宝剑已于持剑者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达到了[御剑]这一练剑者的高层境界。
还有另一种说法:达到此境界者,可将万物‘转化’为自己手中之‘剑’。路边的一根木棍、一个野草、甚至石头均可用剑法转化为‘剑’,用来退敌。”
“3.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练武(剑)者的最后境界,万物归源。前面两重境界以剑技为主,而最后的最后则是开悟得[道]。剑,自创以来是用来伤人、杀人。而这最后的一重境界,恰好点破了‘阴阳调和,物极必反’的道理,将一切回归本源。”
后世的解释拿来充数,宁采臣也是迫不得已。他虽有养吾剑法,但他从来都不是剑客,只是用来养胸中之气。
养气的剑和技道的剑是不同的。这就像强身健体的武功和除妖灭魔的武功同样截然不同一样。
夏侯剑到底是使剑之人,一具体他便明白了:“三种阶段,也就是说,第一种应该是随意而至。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随意而发。”
“第二种已经超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