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正说着,突然有人大声道:“圣旨到。宁氏学子采臣仙芝接旨。”
三五个锦衣缇骑,护着一太监到来。
汴京的官家有圣旨给自己。宁采臣吃惊不小,钱县令愣了一下,立即张罗着桌案香烛,一切准备好了。太监才展开圣旨念诵。
宋徵宗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艺皇帝。一份圣旨也能写得华丽异常。
去了一大堆的修辞。总之,这圣旨就一个意思,即宁采臣文笔非凡,诗好词好故事也好,虽有放肆之言,但真文士大风流,特赐“天下名士”称号。
这份圣旨辗转起伏,宁采臣差点就吓出个好歹来。他不是怕赵官家直接杀了他,因为有宋一朝,还没这样杀过文人。他就怕他顶了柳永的窝,成了奉旨写诗“宁三变”。
现在好了,不仅没有处罚,反而多了个名士称号。
名士一词,源于我国古代魏晋时期。魏晋多名士,他们的特点:多隐居,峨冠博带,说怪话但博学多才,形貌潇洒,偶尔也有放浪形骸的。俗语有云: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
所以这名士是极为了不得的。首先一个名士,这名望就少不了;其次,这魏时的名士可是骂过曹艹的,曹艹都没有因此写名士,可见这名士的含金量。除非有人自比曹艹还坏,否则今后无论宁采臣说什么?都不可能以言罪人。要知道此时曹艹由于没有后世毛太祖的平反,可是臭得一塌糊涂,少有人能比。
只是宁采臣不明白的是这宋徵宗爱好书画,所以知道自己的诗词可以理解,可是这通俗白话的故事本子,他也听得入耳吗?又是什么人读给他听的?
想不通,实在想不通。唯有的可能是故事本子的悲剧人生与他产生了共鸣。
一说艺术,文艺青年,便能想到无病呻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种天生我才无人识的孤苦。
真正的文艺青年是天生的悲剧者。从这点上说,无论是《凤舞九天》,还是新《笑傲江湖》,都能找到这样的人。只不知这宋徵宗是与哪个产生了共鸣。
不同的人对这“天下名士”有不同的理解。
传旨太监传完旨意,才注意到这么多人。“哎哟-这么多人,使棍弄棒的,是干什么呀?”
钱县令一听,乐了,立即把事情前因后果告诉了他。看这架式,是想撒手不管了。
他是精明,有了宫中太监在,这事弄好弄差了,全都与他无关。弄好了,这官场上文人们是不会与太监记功的;弄坏了,这自然是太监的错,太监做错事,难道不正常吗?
传旨太监还年轻,没有这么多的心思,身子一扭:“哎哟-我当是什么事呢?这有什么难断的呀?圣上不是在圣旨上说了吗?是真名士呀自风流。几个小娘,又有什么?”
这就是传旨太监的理解,皇上都说风流了,还为此下了旨。怎么?难不成还想抗旨不遵不成?
钱县令是没想到这圣旨还可以这样理解,可这样理解也不能说错了。除非谁拿着圣旨去找皇上,问问这风流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然后再下一道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