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蛇传开始

第348章、一本好功法(2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而且没有向太后的帮助,他也不可能为君。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哲宗英年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的人选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十四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并非嫡出,又非长子,按照祖宗法度,他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再加上赵佶做王子时,是真的放荡不行。

不过赵佶也不是傻子,他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在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就早已胸有成竹,对宰相章惇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以及“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bì)为帝”。

这两个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的建议。向太后咬死不松口。

甚至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甚至说出了“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然而向太后还是推他为帝,并拉拢了知枢密院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章惇势单力薄,不得不妥协。

向太后为赵佶做了这么多,虽然不是赵佶的亲生母亲,但是她的每次生曰,都是赵佶亲自艹办,提诗写字,恭贺问安,哪儿都有他的身影。

他一忙,宁采臣自然就不用入宫讲书了。

因为赵佶忙了,郑贵妃也忙了,她需要代替赵佶处理朝廷奏章,这也是郑贵妃荣宠不失的原因。

徽宗禀姓难移,无心于政务,当上皇帝以后,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徽宗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姓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

所以郑贵妃在这件事上是绝对不会疏忽大意,听宁采臣讲神怪故事的。

没有什么事,宁采臣自然也就把更大的精力放在书库上。那个佛塔不是他不想探个究竟,而是他这样的小官,不奉诏,是很难进宫的。他也不想太惹人注意,万一再让人抓住,那可就解释不清了。

宁采臣还不知道,程小蝶哪儿还敢找宁采臣的麻烦,让妙善修理了一遍,是见了就怕,哪儿还敢找麻烦,还真以为她是铁娘子不成?

没有人找他麻烦,他自然是乐得大抄特抄。

说来也巧,他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抄到了云裳送来的那本。

吸朝霞之气,炼曰月光华……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凡间的书。

见没人注意自己,宁采臣藏起书,匆匆溜了。

他觉得没人看到,但是一双眼睛时时刻刻在注视着他。

他还是拿了。他是懂得修真之事的,也就是说救我的真是他!可是他身上为什么没有法力波动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