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神医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一飞冲天(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曲永佳一念及此,就不由摸住了自己的胸口,仿佛里面的心脏会因为极度的兴奋而冲出体腔。

……“中医对于这次疫情的认识,总结起来非常简单。但是首先,我需要再次提一个相关背景。

《黄帝内经》素问部分的阴阳应向大论中有这么一段原文: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从汉末之后,人们就在反复争议最后一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根据中医向来的理论,以天地之气对应中医所讲的五个季节,可笼统地被概括为春升生,夏浮长,湿化成中央,秋燥收,冬沉藏。”

台底下老外的翻译听到这里,整个人已经开始斯巴达了,这才让边上的老家伙们感到幸灾乐祸的同时,也被成俊杰吊起了胃口。

“秋天应该多燥,每个学中医的人都这么认为。到了明清时期,为了阐明温热疾病,叶天士、吴鞠通等大家,还专门就此做了解释。但是,秋天真的多燥吗?《黄帝内经》里的这句,真的写错了吗?本该是燥,《内经》里却写了湿,两者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成俊杰说着一顿,突然笑着摇了摇头,大声道:“不!根据这一次爆发的疫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内经》没有错!是后人的理解出了问题!

疫情刚刚达到暖州市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在奇怪,为什么短短三天时间,暖州市的染病人数就会比广南和闽江两省加起来还要多。我的结论是,因为在疫情刚刚达到暖州市的前一天,暖州市下了一场大大的暴雨!

大家还记得一开始电视上讲的,该细菌不适合在湿度10%以下的环境生存吗?足够的水汽,就是保证这种厌氧菌活在空气里的前提。它们可以通过其特别进化出来的吸附系统,用空气中微小的水滴将自己包裹住。这就是厌氧菌为什么能活在空气里的原因!”

……“S.B.感染者的主要症状,最先是消化道症状。中医的温病学上,有一种温病叫作湿温,发病季节正是夏末秋初,初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继而胸闷脘痞、腹胀呕恶,再发展一些人可见大便出血,与S.B.初期表现基本相符……”

“以外感六银的角度来辩证,S.B.就属于典型的湿邪。湿邪进入人体后,因为空气湿度保留了其强大的活姓,所以它们有能力直入中焦,引起胃肠道病变,又因为湿易化热,热从体内透出却被湿邪的粘滞之姓所遏阻,所以只能停留在体表,却无法排出,给人一种皮下隐隐发烫的感觉。湿热两者相结合,会大量伤津。津可载气,津伤则气伤,气伤则抵御无力,所以可见人体抵抗力直线下降!

这场病如果从一开始就召集10名有30年坐诊经验的老中医来组成疫情专家组,细菌可能根本连广南省都出不了!而疫情中发现的特效药狗尾巴草,事实上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当作了祛湿清火的药物来使用,如果不是没有第一时间想到中医,疫情带来的损失怎么会如此惨重?”

……“秋季,是连接长夏和冬季的季节,其大致变化规律,应该是由长夏之湿,转为冬季之寒燥。之前说过,冬季主沉主藏,万物皆藏,病邪同样要藏,也就是说,只要保证保暖,冬季并不容易发生外感姓疾病,直到万物解冻时分,病邪复苏,才是流行病爆发的时候。因此,从秋季后半段开始,生病的几率就会开始降低。秋季真正容易致病的时段,在其前半段。而秋季前半段紧接长夏,湿气仍重。所以《黄帝内经》上讲秋伤于湿,不仅合理,而且非常准确!花了数百年才写出来的《内经》,里面全都是古代医家的良心!良心,不会骗人!”

成俊杰话音刚落,全场上下顿时响起了仿佛要掀翻屋顶的掌声。

成建国夫妇、成建华一家子、置信大楼里的员工、成俊杰的学生们、附五医的医生护士,所有亲戚、朋友、同事看着电视上身材飞扬的成俊杰,都沉默了起来。

成俊杰,已经站在了他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高度上。

当成俊杰现场接过国务院的特殊嘉奖证书后,所有人都清楚,从这一刻开始,成俊杰就要一飞冲天。

——————专家组办公大楼的病房内,曾国毅靠在软软的枕头上,静静地看着屏幕上淡淡笑着的瘦弱男子,轻轻叹息了一声:“如果他没有遇上甘炙草,我现在应该死了吧……”

“没错!所以你又要感谢我一次,是我临时改变了计划,没有去动他。”

曾国毅瞥了身边的人一眼,沉声道:“狄小迪,我很奇怪为什么你这种人不会被感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