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导演

第二百二十九章 英皇模式(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而吕言呢!他则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筹备,目光的着眼处正是新艺城。现在的新艺城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他的模式却是相当的成功。哪怕三巨头已经闹出了间隙,但是新艺城的效应依旧还摆在那里。

………………………………………………………………………………………………………一直以来新艺城的宣传部非常出色,新艺城的宣传攻势被认为是全港最强劲的。当初的新艺城组建了一个俱乐部——“新艺城之友”,会员最高人数曾达两万。并且在商业一台办了个《新艺城之友》的节目,长期介绍新艺城电影的动向。新片公映前,还要让新艺城之友的会员先睹为快,然后向他们作调查,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这些调查,对剪辑广告宣传片、修改电影、确定档期等,有很大的裨益。“新艺城之友”与一般明星俱乐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以明星与观众见面,而且以新艺城这个公司的身份与会员交流、互动,借此加强公司与观众之间的亲善关系,树立“新艺城”这三个字的金字招牌。

而东城映像出现之后,在新片的宣传方式上则是主要以奇制胜。但是长久下去,照搬新艺城的模式才识上上之选。也正因为如此,吕言一直思索着跟Tvb进行合作。商业电台比起Tvb来,显然是不如的。

加上Tvb的电视剧在香港越来越火,培训班出来的小生、花旦逐渐占据了香港的市场来看。假如东城映像跟Tvb联手,是非常完美的攻势。

当初的新艺城极具市场营销头脑,其电影生产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其广告宣传则注重建立公司的品牌形象。为建立公司形象,新艺城不惜工本,以接近百万元的高额费用宣传《鬼马智多星》和《追女仔》等片。

“宁不赚钱,也要擦亮招牌”的营销策略令新艺城几乎在一夜之间引人刮目相看,确立了公司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种营销意识是邵氏、嘉禾两家老公司当时所缺乏的。新艺城的品牌战略颇为奏效,大大提升了观众对该品牌的忠诚度。当时有人说,只要有新艺城三个字,观众不论电影好坏,都会买票来看。

在这个环节上,吕言则是非常巧妙的借鉴了新艺城的模式。只不过自从东城映像成立以来,每部作品都是精良的制作。导致观众们,明显是受到了潜移默化。而新艺城则以为票房一直被东城映像力压一头,以及一些新兴导演所拍摄的电影并不如意。导致在观众的口碑方面,东城映像如今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香港第一。

特别是吕氏电影,观众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好看!

这些在吕言看来,都是属于营销策略上的攻势。而他真正看中的东西,现在的新艺城显然也才准备筹备。但是吕言,显然准备在新艺城之前抢先完善起来。

新艺城之前的香港,让歌星走上银幕,或者将电影与影片的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营销,并未成为一个很普遍的做法。而新艺城却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大胆的尝试。

在拍摄电影《搭错车》时,新艺城从制作费中拨出100万台币来灌唱片。不久,电影原声大碟配合电影推出,大卖特卖。接着,《圣诞快乐》邀请歌星徐小凤和陈百强参与演出。《开心鬼放暑假》用新人袁洁莹、罗美薇、陈嘉玲组成“开心少女组”,结果不但影片卖座,连推出的唱片《开心少女组》也卖了个满堂红,并获得了金唱片奖。

新艺城当年签演员,如果演员也是歌星,公司就顺带连唱片约也签下来。由于《搭错车》的原声大碟和《开心少女组》这两张唱片销售火爆,新艺城决意组建唱片公司。于是与宝丽金合作创建了一家唱片公司,名叫新艺宝。后来是新艺城占大部分的股份!

新艺宝的业务蒸蒸曰上,许冠杰、张国荣、叶倩文、周润发、王菲和BEYOND乐队都签约新艺宝。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新艺宝的市场业绩堪与合作公司宝丽金相媲美。

但是现在,吕言显然是准备提前下手。如今的张国荣、梅艳芳他们还都在华星唱片,华星唱片的新秀歌唱大赛每年都会有一批优秀的歌手涌现出来。如果吕言早在新艺城和宝丽金合作之前弄出一个跟华星唱片合作的公司,那么必然带动的就是不凡的造诣!

吕言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东城映像让众多歌星走上银幕,并在电影的市场推广与影片音乐产品的营销之间建立起良姓互动的关系,为香港电影的后产品开发谱写了一则成功的案例。

在电影和音乐这两个领域的双栖式经营,到时候拓展了东城映像的营业范围,拓宽了公司的赢利渠道,也扩大了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吕言深信,如果用这样的营销策略,一定能够成功,使得歌星步入影坛以及电影与影片音乐乃至其他相关产品的一体化营销,成为香港电影业最常用的市场策略之一。

现在的香港歌坛,虽然已经非常的鼎盛。有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他们一批实力强盛的歌手存在,但显然还没进入最癫狂的时刻。因为现在的艺人包装还没有达到极致,等到四大天王、BEYOND、李克勤他们这批歌手开始崛起时,香港将正式进入包装时代。而吕言需要提前做准备的,就是保障香港乐坛的势力派存在!

在这方面,吕言自信绝对能够做的比新艺城更好。因为新艺城和宝丽金的合作,完全是试探型的开发。但是吕言的脑袋中,可是有着今后许多公司的发展历程。而最被他看好的,就是英皇模式!

实际上,英皇更谙于商业宣传的熟练推广,音乐质素的有待提高却是英皇包括整个香港乐坛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后来不景气的香港乐坛背景下,英皇正是以凌厉的商业包装宣传和紧锣密鼓的演艺培训脱颖而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