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一场的门票能够卖到如此贵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元明清三代的瓷器,可谓是代表着中华瓷器的高峰。
元朝是蒙古族杀入中原之后进行统治的王朝,所以在瓷器上也有着鲜明的草原特色,元代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有连年混站,所以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没有太多发明。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不擅用瓷,不过因为出口贸易的增加,国外的需求量刺激下,他们还是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制造出了大量的元瓷。
在本世纪早期的时候,考古学家曾经一直认为元朝并没有精美的瓷器,更比不上唐宋时期的风采,然而在后期陆续出土之后,元代的精品瓷屡创出了拍卖新高,最终成为了瓷器新贵,最惹眼的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就拍出了2亿多的天价,可谓惊世骇俗。
瓷器的发展,在宋代时是大江南北百花争艳,到了元代的时候就几乎是以景德镇为主了,而到了明代的时候,基本上就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明朝十七个皇帝执政,共经历了近三百年时间,每一个朝代都在瓷器上有所发展,加上明朝瓷器的釉色花样翻新,款识特征多变,历来就是鉴定上的一个难点。
清朝时代的瓷器可谓是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
清代的陶瓷生产,除了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
无论是元代、明代还是清代,这三代的瓷器产量都可以用惊人来说明,而留下精品也足以卖出极高的天价,尤其是清三代的作品,更是屡创新高,上千万比比皆是,而且其造型、画风等比起原始青瓷之类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所以这门票贩卖亦是一票难求。
赵卓来到场地的时候,身后轻飘飘的跟着墨灵和翡翠,翡翠是第一次来到这种地方,睁着大眼睛,好奇无比,墨灵则是轻车熟驾的给她介绍起来,比起翡翠,墨灵去过的地方确实要多得多。
赵卓坐下来后,纪小帆就跟他聊起雾山发掘的情况,没过一会儿,三百多参赛者已经鱼贯而入,挤满了会场前排,有的人并没将箱子放地上,而是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得很,其实这么严的安保措施下,基本上是没人会打抢劫的主意。
接下来便是观众入席,因为要挖掘雾山,所以纪渊等人的票都给了自家的亲戚,唯一让赵卓熟悉的则是景瑶。
只是景瑶并不知道头顶上还飘着两个古灵,否则必定要大惊失色。
闹哄哄的会场随着评委们的进入开始变得安静起来,没过多久,白城鉴定师协会会长童齐安先清了清嗓子,将前五场的事情粗略的讲了一遍,尤其是重点讲了一下获得五场第一的瓷器,一些没有看到前五场的都为那高价大吃了一惊,更觉得今天是来对了。
童齐安显然很会抓住观众的心理,就算是之前看过的,也被他的一席话说得心潮澎湃,好似自己就要上台献宝一般。
童齐安说完之后,第六场比赛便立刻拉开了序幕。
第一个上台来的是个五十来岁的老者,相貌虽然消瘦,但是蓄着白胡须,颇有几分道骨仙风的味道,据介绍,带来的东西乃是一件祖传了足足八代的家传珍宝。
而这件珍宝显然也不是小东西,而是一件大件货,两个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将大箱子抬了上来,弄得观众们都提心吊胆的。
待到把箱子打开,珍宝露出真容来,却是一件足有60厘米高的青釉凤尾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