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寒门天下

第四十九章 科举取士(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从地方着眼,益州虽大,却远离中原,郭嘉希望科举制能够给关东枭雄们一个模范的作用,什么是于国有利,什么是于国有害,郭嘉相信,真正的雄主,会看清楚的。

而再将目光放远的话,郭嘉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谁能够令天下重归一统,不重要,重要的是,五胡乱华还会不会出现!

历史上曹刘孙魏蜀吴到最后,却都归于司马晋,可那时中国还有多少人口?八百万都不到啊!而在几十年前的东汉,却有五千万余!

八百万的华夏子民,能够养多少军队?九品中正制下的官吏选拔制度又能让国家有多么强大呢?门阀强盛各为其主,八王之乱内耗严重,五胡乱华让华夏民族都有覆亡之危。

想要避免五胡乱华,不是苛求胡夷发发善心,而是自身强大,在封建王朝中,首要便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强盛。

若是君主以及手下文武都向外敌奴颜屈膝,那整个民族还能指望谁来带领他们走上强盛?

先废举孝廉,推出科举制,郭嘉之后还要兴建学堂,再现百家争鸣,天下想要读书的孩子都可以读书,他不屑愚民政策,统治阶级的确喜得乐见百姓愚昧逆来顺受,可郭嘉不认同,这就和后世闭关锁国是一个道理,稳住一时的统治,却遗祸千秋万代!推动民族的进步才是一个华夏子民应有的觉悟。

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郭嘉能够穿越到此,建一时之功,不如留万世之名!

倘若真能成就千古帝业,郭嘉也不在乎子子孙孙能不能守住家业,当他两眼一闭寿终正寝时,身后洪水滔天都已不重要了,一个后世人,若是还如始皇嬴政那般做着千代万代帝王美梦的话,那就真是疯子白痴了。

华服锦袍的郭嘉站在议事堂外的阶梯上,看着下面的少年郎认真作答,心中充满了喜悦。

今曰来应试的士子有八百余,其中近两百是郭嘉在颍川数年教导的乡亲子弟,又有三百余是甄家数年来在冀州请先生教导的贫寒子弟,益州本土前来应试的人只有三百余,而其中又有多少是浑水摸鱼的,难以细说。

这里面,秦宓邀请好友彭羕一同来应试,面对考题挥洒自如,丝毫没有半点儿为难之色,定是文如泉涌,胸有成竹。

返回议事堂中,郭嘉自斟自饮,捧着茶杯,脸上浮现淡淡笑意。

戏志才跨入堂中,来到郭嘉面前,说:“主公,这科举制曰后每年都举行吗?”

闻言放下茶杯,郭嘉理所当然地说道:“自然如此,不可半途而废,取士之途,应是学而优则仕,任人唯亲乃取乱之道。”

戏志才脸色激动,他年少时怀才不遇,满腹才华却无机会一展所学,如今郭嘉推出的这个科举制,是给天下寒门子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与豪门权贵子弟在才学上一较高下。

可是,戏志才却又沉思半晌,忽而问道:“主公,那这考题,出自何处?”

郭嘉耸肩随意道:“圣贤经传,诸子百家,无所不考。”

科举制也有弊端,最大弊端就是甄选出来的人才只会考试,不会做实事,郭嘉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千多年后这个弊端都还存着呢。

但是他可以避免士子们为了应试而读死书,如果说只考儒家典籍,恐怕没人会再去研读其他学派的知识,所以,考题范围要大,没有固定出处,换言之,综合型人才至少要比只能吟风弄月的人更有实干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