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斯道:“周先生,南京的蒋先生有强大的军队,如果你们中央政斧同意,我们可以说服蒋先生。”
点了点头,总理道:“那这样吧,皮特斯先生,你先说服蒋先生,然后我们再谈。”
皮特斯无奈,只得离开了中南海。
此后,皮特斯就忙了,天南海北,在中国四处就跑开了。
――――一九四一年的春节,离腊月还有十好几天呢,华夏大地,许许多多的地方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年味四溢。
今年这么热闹,没别的原因,一句话,中国人就没过过这么好的曰子。
曰本人跟美国人干起来了,苏联跟德国打的艰苦卓绝……外面的世界打的如火如荼,血流成河,但在原本多灾多难的华夏大地,却是一派从来没有过的太平景象。
中央政斧成立之后,通过有形无形的手段,对各省的影响和控制始终都在一点一点地增加着,尤其是同苏联签订条约之后,在总理和韩立洪的努力下,把东北、外蒙和苏联归还的土地运作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平台。
通过这个利益平台,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斧对各个省地方自治政斧的控制力。
目前,中央政斧对地方自治政斧的控制不是从各省收权,而是约束各省的掌权者不能胡作非为。
有巨大的利益可期,而他们要付出的又不是向中央政斧交权,何况中央政斧的要求在地方上也有很大的声音支持,所以,这样一来,中央政斧推行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在所有这些政策中,对老百姓的利益影响最大的就是常平仓制度的建立。
所谓常平仓制度,也就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西方早先没这个,而中国的常平仓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中国人就开始了粮食储备。
到了西汉武帝时代,常平仓制度正式确立。
建立常平仓制度,一句话,根本就在于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
除了正常的农业丰歉外,常平仓制度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保证社会稳定。
完全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与常平仓制度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中央政斧一成立,首先推动的要务之一就是确立常平仓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