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之一代功枭

三八四章 铁矿石大战(三)(1 / 8)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以强硬对强硬,就是这场谈判的写照。

没有人看好中国,包括中国自己的钢铁企业和铁矿石贸易商,因为所有的形势都对中国不利,而且是不利之极。

首先,二零零八年的铁矿石定价谈判,力拓再次强势提出了“到岸竞争力”,而且,那架势绝对是势在必得。

到岸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海运费。

国际铁矿石大生产商豪赌FFA,目的是以长期合约费用推动即期海运费的上账,而即期海运费上涨又将推动长期协议矿到岸价上涨,并引发“跟风”的现货矿价上涨。

现货矿价上涨,又会作为标尺推高下一年度的长期协议矿价。

这就是一个永不后退的大潮,一浪压着一浪,推着铁矿石价格一路飙涨。

在这一永不会退的大潮中,无数人获益,所以,尽管中国今年也投巨资,豪赌FFA,但相关的利益人太多,利益太大,他们绝不会让中国的打算得逞。

其次,由于长协矿的数量不足,很多中小钢铁企业买不到长协矿,就只能涌入现货市场买高价矿。

这一部分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由此,中国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独一无二的现货铁矿石市场,中小钢厂、贸易商混迹其中,甚至,那些大钢厂也通过在现货市场上倒卖多余的长协矿牟利。

由于都认定铁矿石的后势看涨,大批钢铁企业和贸易商不仅大量从现货市场入货,而且,入货之后也不出售,而是待价而沽,等待进一步涨价。

这样的后果助长了现货市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的飙升行情,并形成了与长协矿到岸价的巨大“鸿沟”,从而自己给自己加大了铁矿石价格谈判的难度。

这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任何正常人看来,只要中国的刚姓需求存在,中国就不可能在谈判中占上风。

量大价优,在铁矿石市场上不存在。

而这,自然就成了国际铁矿石大生产商颐指气使的底气。

――――

澳大利亚的大人物坐在了一起,商议铁矿石和胡士泰。

大人物们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

这一次的胡士泰事件,他们原以为中国抓胡士泰是虚,实际上是剑指铁矿石谈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