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宋哲武不是没有,他可以到唐山去买。二十年前天津商人周叔发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两套2×20米中空干法生产设备,在唐山市建成了启新水泥厂,这是我国的第一座水泥工厂。该厂现有拥有5条水泥生产线,其年生产能力达20多万吨。甚至他现在在涞源也有一个小型实验用的回转窑,这主要是宋哲武考虑他一旦有了山西就势必要进行大量的建设,水泥需要量很大。而他只是在小说中知道后世先进的回转窑的大致结构,他这是在进行试验,不过现在看应该是成功了,产量比立窑要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宋哲武认为如果在做些改进,产量应该还会更高。只是现在毕竟是实验姓的,产量还是太小。
最关键的还是宋哲武根本不想在涞源,这山西的眼皮底下有一座永久机场,这里他是不敢保证不会暂时失守的。如果让曰军在这里拥有一座机场,那对山西的威胁可是实在太大了。
见宋哲武皱着眉不出声,麦克对宋哲武说:“如果我们在这里驻扎很久,那么还是建水泥跑道;如果仅是在这了驻扎一段时间,那么现在这样的跑道就足够了。麦克指着跑道两侧说:“那里都埋着暗沟,专为排水的,下雨后,雨水会很快的排走。如果只下半天的大雨,一天后飞机就可以起飞。
宋哲武点点头,他知道现在也只好如此了。
麦克跟宋哲武和伍进打过招呼,就走向他的飞机。麦克自然是要驾驶他改进的教练机,改进的效果必须要他自己架机才能感觉得到。
麦克招手喊来一名教官,两人说了几句,那名教官一耸肩,摊开双手,爬上了排在跑道前的教练机的后座舱。麦克一打手势,其他五名教官也都爬上了自己的飞机。
宋哲武知道,这是麦克要那名教官同他一起检验教练机的姓能。
在麦克做出手势后,在木架做成的临时塔楼上,负责指挥的一个参谋举起了红旗,用力挥了挥,麦克的座机开始发出轰鸣声,随着轰鸣声越来越大,教练机开始慢慢的滑上跑道。
教练机在跑道上越开越快,在跑道的中段,教练机的机身猛然一轻,起落架一下子离开了地面,随后越飞越高,在离开地面一百多米后,教练机的机头猛然一翘,以更大的角度轻盈地飞向高空,在蓝蓝的天空上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后,开始平稳的盘旋。
随后,其它五架DH-10逐一在跑道上腾空而起,它们在机场上空结成编队,盘旋几圈后,在教练机的率领下猛然笔直的冲向高高的天空。机群在钻入一朵洁白的云朵后,暂时离开了众人的视线。在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机场上张大着嘴,看着飞机起飞全过程的人群,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
这些人绝大多数不要说是看到过飞机,就是听说过的人都不会超过一半,可是现在竟然是眼看着别人把这些运到这机场的一些物件组装在一起,拼装成飞机,再给它们喝饱油,然后人们就可以坐在它的里面飞上天!对于来自北平、天津的学生们还好理解,可对于那些当了二十来年农民的,参军前足迹不出住所百里的年轻人来说那可就是太神奇了。他们现在已经在心里升起了一股巨大的自豪感,第四路军就是最好的军队,宋哲武就是他们最好的首脑和长官。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句:“宋司令万岁!随着这一声呼喊,机场上立刻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宋司令万岁!……”
宋哲武因为终于有了自己的空军,而且亲眼看着它高高的飞向蓝天,此时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不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如果说刚刚穿越时,宋哲武只是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努力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尽力使民族和国家少受些苦难,那时他只是想着尽力而为。可是现在,在这样热烈的场面下,宋哲武不禁暗暗发誓,‘他不是要尽力而为,他一定要把小鬼子杀得落花流水,一直打到他们的老家去,捣毁他们的HG,拆了他们的鬼社……’
随后的的几天里,宋哲武则是一头扎进教导总队,虽然箫国栋带队去迎接赵丕廉,军队整编的事情自有陶蓉负责,那是不用他艹心的。由于第四路军已经进行过两次整编,所以箫国栋和参谋部的人都是很有经验。这次又有陶蓉主持,效率很高,在人员的编排、武器配置等各方面都进行的极其顺利。先期整编好的部队的军官已经开始陆续进入教导总队等待轮训。
宋哲武来这里倒不是有什么不放心,李文田和徐峥两人配合得很好,李文田主要负责军官教导团的组建工作,教导总队的整编基本上只有徐峥一个人在做,虽然是这样,可徐峥处理的井井有条。宋哲武来教导总队,只是要和李文田商讨培训计划,说是商讨,其实是宋哲武不放心。虽然李文田即有保定军校的学历,又有十几年部队的实战经验,可是毕竟受时代限制,有些战术问题未必很先进。
他一到教导总队,正赶上李文田也正要找他。李文田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都已经做好,想要宋哲武检查批准。这个计划是箫国栋、陶蓉、李文田三人一起做的,当然这事得李文田为主,因为他们两人这些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训练计划和大纲做得很让宋哲武满意,不仅有陆军作战的各种战术科目的培训,还有战略制定的指导原则,第四路军的三猛、三快、一点两面等特点也进一步在培训计划中得到强化。只是宋哲武觉得这个计划还是有些不足,那就是它太过于中规中矩,正大平稳。虽然拥兵讲求正兵为主,奇兵为辅。可是奇兵用得好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甚至弱势的一方也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宋哲武和李文田两人反复商讨了两天,主要是对伏击、穿插、长途奔袭等战术进行细致的讨论,在计划中增加了很大的篇幅对这些战术进行研究指导,最后又找来陶蓉、张亚飞、高宗宝等人对计划和大纲进行最后的确认,直到大家都没有异议才最后定稿。通过这几天的讨论,陶蓉等人都对宋哲武的战术素养十分佩服。李文田甚至认为,宋哲武即使称不上军事家(因为,宋哲武毕竟没有指挥过比较著名的战役),也堪称战术专家。
几天后,阎锡山的代表赵丕廉一行人在箫国栋的陪同下来到了涞源。
宋哲武这时并没有在涞源,他已经跑到80里外阜平山地旅的驻地。对山地作战,宋哲武知之甚少,不要说山地训练,就是山地作战他也只是在小说里和电影中才有印象,他到这里可不是指导工作,他只是来看看这个实际负责山地旅训练的李瑞芳,看看他是如何进行山地训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