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

第六百零三章抗战 上海淞沪抗战(四)(4 / 5)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同时,19路军的总指挥部原本在南京,此时也向上海移动,到上海真如车站重新设立指挥部,便于靠前指挥。

其他60、61师的主力,还是固守原地不动。很简单,仗还没打起来,这么多部队一起往前压,没事也变有事了。再则,放弃首都南京,你还得有部队接防才行。因此,敌不动,我也难动。

至此,19路军各部队迎战的架势完全摆开。

可就在这时,后方的形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路军的备战会议刚开完没两天,蔡廷锴就接到电话,说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专程到了上海,请蔡廷锴到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公馆相见。

一个是统管全[***]队的军政部长,一个是党内德高望重的元老,这两人相约,蔡廷锴一个小字辈怎敢不去。

到了公馆,真是谈笑风生,何部长言笑晏晏,把蔡廷锴引荐给张静江。不过场面话一过,正题就出来了。何应钦说,曰本人要你的19路军后撤30公里,政斧本来是应该拒绝的,但是为了保存国力,忍辱负重,请你把军队后撤,重新布防。希望你遵照中央意旨。

蔡廷锴虽然是军人,但这么多年打拼下来,政治上也不是白丁了。调兵撤防这么大的事,不通过电令,也不在军政机关讨论。而是跑到一个私宅聊,也没个手续。为什么这么干?暗箱艹作啊。

这种时候,在曰本人的威胁面前却要退兵避让,谁下令谁挨骂。何况,陈铭枢此时可是孙科政斧的行政院副院长,这么大的事情,作为十九路军的领袖,不可能不跟他透个信。

何应钦的意思很明白,政斧不下明令,你们自己悄悄调防,省得政斧再被别人骂,你们给中央背一回黑锅,以后当然也不会亏待你们。

蔡廷锴回答说,19路军驻地本来就是中国领土,又不接近曰军,要撤退,没理由。当然,如果军政部正式下达命令,十九路军坚决服从。

蔡廷锴的态度,让何应钦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又闲谈了个把小时,何应钦只好空手而归。

“中央”命令19路军撤防的命令倒是很快下达。

蒋光鼎和蔡廷锴看到命令,一下子就傻眼了。

虽然“中央”把撤防的责任承担起来了,在曰本人的挑衅前屈辱撤退,必然被国人唾骂,十九路军的威名就此断送在他们手里了。而且,这回又得罪了何应钦,逼得军政部明令撤退,这叫做敬酒不吃,最后还是吃了罚酒。

可是,私下的关照可以拒绝,军政部的军令却不能公然违抗。电令中说将派宪兵到上海接防,蒋光鼐蔡廷锴也只能命令所属部队,准备交防撤退。

撤防命令才下达,有几个人就找上门了。

来的是上海市总商会的商会会长王晓籁和闻人大亨杜月笙,以及现在第四路军的毕广恒和一个一看就是军人的中年人。

王晓籁和杜月笙都是上海抗曰救国会的主席团委员。上海抗曰救国会是上海影响最大,也是规模最大的抗曰团体。而毕广恒和蒋光鼎、蔡廷锴也不陌生,当年毕广恒替石友三奔走联络时,和两人有过多次接触。

两位抗曰救国会的领袖上门,是不是来谴责19路军面对曰军挑衅却撤防的呢?

王晓籁是来给十九路军送行的。王晓籁向蒋光鼎表示,“贵军长体念政斧的苦心,遵命撤退,以求息事宁人,保存上海数百万人生命财产,同人等无任钦佩”。并当即代表上海总商会送上大洋王晓籁这位抗曰救国会副主席,当着媒体在台上抗曰捐款,私下里却在鼓励19路军向曰本人退让。是为私利?或是奉“指示”而来?恐怕也很难说得清。但至少,很多人,是很难用一张“抗曰爱国人士”或“汉歼”的标签就能说得清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