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治世

第三十三章:纺织变动(3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如今资本还不多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下分工。再则赵岩手下的纺织业,主要的利润还是从纱线上提供,因为纱线所提高的效率最多,织布方面虽然有利润,但显然更少。

赵岩研制出来的织布机,如果和西方的织布方式对比,提高的效率其实有16倍,但在大明却只有4倍。

“把纱线卖到松江府的话,我们的资金回笼速度起码能高出高出十几倍,同时我们边回笼资金,还可以边购买市面上剥掉棉籽的棉花进行纺纱,这样一来,今年的收益起码能高出……老奴一会找会计算算。”赵全说着顿了顿,显然一时拿不出预测数据。

“嗯!这样一改,我们明年的曰子就好过了。”赵岩说道,今年纺织业的资金还需要积累,到明年估计就能调用了,到时候军费上就不必那么费神。

随着新的纺织业分布方案的确定,赵岩又要开始圈地了,首先要圈下的自然是胶州湾,如今身为总兵的登莱总兵赵岩,乃是登莱地区的军事长官,圈地上也容易许多,不过头上还压着个山东巡抚,而且莱州知府孙耀光貌似和他不太对路。

————解释一下明朝的银两数量问题。

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是明清两代。

白银的广泛使用,也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例证。明初还禁用白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迫使明政斧不得不在正统时“弛用银之禁”。继金花银之后,成化时,官吏的俸薪也部分折银了。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据估计,嘉、隆两朝,仅广东市舶司每年收取的关税和外商租地税,就达二百万银元。万历以来,出自西班牙的墨西哥鹰洋银币,已在闽、广通行。

在货币流通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制约,甚至在江南娄县,棉农可按原租米一石折交银一两,直接用白银缴纳地租。

至于有人认为白银是清朝前期时才开始大量流入的,而明朝没什么白银流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清朝前期生产遭到破坏,而且海禁那么严,哪里有多少银两流入。但市面上的确多出了银子,这是因为满清把抢劫上去的银子花出去了,市面上的银子自然也就多了。

至于满清抢走多少银子,这自然不必说了,满清在南方的屠杀可是最多的。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