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海贸体系已经往船主自主经营的方向,慢慢向运输方向转变,即船住不负责对货物的买卖,只负责运货。
最大的聘用方还是山东政斧,指定你将这船货物运到某地给多少银子。
运的不仅是货物,也有运人。
山东政斧正在往海外大量移民,移民需要船把人运到移民地,这就需要商船参与其中。
不过对于一些船主来说,此时的海贸却是比以前更赚钱的,比的还是经营头脑,以及航海经验。若是有经营有头脑,要赚到钱那非常简单。
而与西方人的贸易上,除了在美洲与欧洲人进行贸易,斯里兰卡南部的据点此时成了商业部与西班牙人贸易的地区。
大明的商船首先接受官方的聘用,将商品运到斯里兰卡,然后再由官方将商品卖给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在被夺取了马六甲海峡后,此时对大明这个庞然大物很是畏惧,丝毫生不出对抗的念头。
第一舰队在解决了东亚的欧洲人后,开始向西扩张。
第一舰队的主力进入印度洋,于四月份在印度恒河口占据了一个贸易据点,开始在当地修筑棱堡。
商业部在恒河口设立了一个商馆,开始与印度商人接触,贸易随之展开,但贸易量一开始并不大。
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香料成了当地的商品之一。
阿拉伯人曾是香料运输中的重要环节,不过阿拉伯人的海上贸易体系早已被欧洲人所摧毁,他们在香料运输中的地位也被葡萄牙人所排挤了出去。
对于大明来说,一切都需要时间,在经营印度这块巨大的市场时,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对印度的不熟悉,是主要的制约之一,双方都不熟悉,需要一定的时间接触。
但贸易量却是在不断的增加,商馆已经与一些印度商人建立了贸易关系,商馆正在要求本土提供更多的货物。
大明的商品在印度有着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印度人口众多,是一个很巨大的市场。
相比之下,在中南半岛上的贸易则进展得十分顺利,大明商人本身就有在这一带活动。
不过中南半岛的很多据点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贸易体系,依旧是传统的海贸模式,不似如曰本长崎,以及加州殖民地那般,可以做到货物供应不断。
随着贸易的展开,山东政斧恍如一个强力的吸金器,大量的贵金属和奇珍异宝通过贸易被运回大明。
贸易逆差非常巨大,在大明商品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无论是印度还是欧洲都没有能够有同等竞争力的商品与大明抗争,完全是只进不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