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登录 | 注册

军阀治世

第287章:帝国调整(3 / 9)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同时更没有多少地主打算抗税,更多的只是想偷税。

此时帝国在各省都布置了大量的武警,想抗税那和找死没区别,地主又不是土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至于偷税,很多地主有着这种想法。意图通过瞒报田亩来偷漏农业税,只不过这一招对帝国官员来说,没有任何用处。

崇祯十一年赵岩在山东可是砍了三百多名官员,这些官员不论能力、政绩,就因为收受了贿赂被砍光了,而且还扒了皮。

对于待遇较高,又不需要买官的帝国官场来说,99%的官员不愿意接受地主的贿赂,反而会将他们抓起来。

这些被调出山东的官员,都是经历过那场大反腐的。

因为有先例,所以他们到了地方后,首先做的就是反复丈量田亩,数据上绝对不能有一分一毫的差错。

有的官员是不由分说的去反复丈量。

有的地方官则比较阴险了,是先通知当地地主,让他们自己去量,然后把亩数报上来,接着官府再去量,同样是反复丈量个几遍,谁瞒报的亩数达到一定程度就送谁上法院,多打掉一些违法乱纪的地主,可是有助于提高政绩的啊!

拥护帝国的新地主,都是属于那种后来崛起的,这些地主拥有的田亩一般不会超过三千亩,同时发展的也是养殖业。这些地主是帝国培养起来的,他们拥护帝国的统治。

而传统的地主,那是明王朝的拥护者,并且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帝国的政策就是打压旧地主。

只是这种打压是有原则的,在没有抓到把柄前,不能刻意的进行打压,不过一旦抓到把柄,马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升华,主要的处罚手段就是没收土地。

土地价格不断下跌,有的地方的地价甚至降低到了一亩五块银元,帝国通过三个方面降低地价。

一个是农业税改革,地主必须出让土地,否则就会被收取高额农业税,在众多地主出手土地的过程中,地价开始下跌。

第二个是帝国规定地主在收取地租时,不得超出每亩20斤粮食,如此微薄的税收,就算有一万亩地,收上来的粮食以每石一块银元的价格卖出去,也才一千多块银元的收入,连税都不够扣。

第三个是帝国正在不断向海外移民,佃户变少了。

特别是第二条,让那些依靠佃农交租的地主没有了任何利润。这一条政策,是赵岩为了把那些寄生在佃农身上的地主剔除才制定的。

赵岩其实并不反对兼并,因为兼并会导致更专业的生产方式出现,但绝对不是那种转手租出去的兼并,那种兼并只能说是寄生,例如将一万亩土地租给许多户佃农,这些佃农之间又没有资本,更不会在租用的土地上投入太多的资金,生产力虽然会有发展,但绝对是发展缓慢的。

而那种请长工来经营的地主才是赵岩欢迎的,因为他们自己经营土地,会在土地上投入资金来强化生产力,走向专业的生产路线。

至于移民方面,赵岩在今年停下了移民的脚步,只是鼓励个人进行移民,帝国分摊路费,去殖民地就分田产的政策也停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