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残阳

第六章 格桑要去煤矿 下(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小田看今天老总有兴致说话,就搭讪道“您说伯父生产队时挖过煤?”

“是啊,小时候,我去过他们挖煤的小煤窑,那简直是拿人不当人,下井时人要爬着倒退下去,嘴里叼个煤油灯,几十米深,不容易啊……”格桑想不明白,那时候明火入窑怎么就没有瓦斯爆炸事故,今天安全措施这么齐备,怎么反到常常出事。可能是那时候的煤窑由于技术原因都比较的浅,空气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就可以到窑里,瓦斯自然也就被稀释了。

“那……怎么上来呢?”小田觉得不可思议。

“那就更辛苦了,怀里抱个竹筐,屁股后面拖个竹筐,拖着两百多斤的煤像狗一样往上爬。煤窑的直径还不到一米五,一天下来,膝盖,肘子,脊背,没有不流血的……”格桑说到此处,眼圈有些湿润,他取出一支雪茄点上。“我父亲的心脏病就是那会儿留下的根,腿脚冰凉,夏天也没热过。他在小煤窑里一干就是六七年啊,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七年呢……”

每个人都有人姓的弱点,格桑只有在谈到父亲时才回归了个人。快十年了,小田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人湿润的眼睛,而这双眼睛里深藏着仇恨,说不定哪一天,这种仇恨就会化作怒火,从两只深邃的眼睛里喷射出来,燃烧……

“那个时代就是那样,历史已经做出了批判……”小田知道,格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有意无意的随便一说。

“是啊,难道让我去仇恨那个过去的时代吗?”格桑似乎笑了笑,嘴角缓缓的歪向右眼。

小田听母亲讲,父亲那时候也受了不少的磨难,没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就含恨九泉了。小时候,自己和母亲一起上坟,母亲哭诉着自己的艰难,听得出来,父亲曾给母亲带来了许多的“麻烦”,而父亲被改造的原因很滑稽,就是批评学生时说了句“毛手毛脚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没干好事”。后来,那学生成了红卫兵。

“那个世界真的是疯了,就那么句话,我父亲被定姓为‘现行反革命’,从此,我妈就成了人人唾骂的‘坏女人’……”小田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低声呜咽起来。

“想想也是,这上百年来,中国人不正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吗?中国人疯了,一个抛弃了祖宗文化传统的民族,正在疯狂的为自己掘墓。曰本和韩国的迅速发展,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潜力。悲哀啊,中国人把老祖宗几千年积累的文化丢弃了,反而去学洋人的东西,咱中国人是人的时候,他们还在原始森林呢……”格桑好象一下子来了兴致,竟然滔滔不绝起来。

“我们必须承认,韩曰两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要远远超出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敦煌莫高窟在中国,可敦煌学却在国外。古代中国文明影响着世界,可中国的历史文物却又大多在国外。想当年,唐长安城的面积是古罗马城的七倍,元朝时我中国的疆域横跨亚欧两大洲,过去,中国的版图就像一只‘骆驼’,可现在呢?是一只‘公鸡’!悲哀,这是中国人永远的悲哀,更是我堂堂华夏儿女的耻辱!大清朝以前,我堂堂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经济的中心,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帝国’。现在呢?”格桑显得有点激动,马上就转移了话题。

“远的不说,古代社会每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圣人,现代人知道多少?”格桑虽说是藏族,可他非常推崇汉文化,一说到文化传统方面话也多了,也不顾及自己的身份了。

“您说的可是诗圣杜甫?”

“还有很多,说说看。”

“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我说错了吗?”小田见格桑脸上微妙的笑容,心里没底儿了。

“我们谈的可能不是同一个问题,我要说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圣人。”格桑睁开双眼,右手指着小田。

“这我倒想学学……”小田居然拿出了笔记本,认认真真的记录。秘书就是秘书,就象太监穿上龙袍也不像皇帝。

“那我就先说说酒圣,酒圣就是酒的发明人和酒文化的奠基者杜康,曹*有句诗写的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人代物,足见这个人的成就之高;书圣:王羲之……”

“您家客厅挂得不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吗?”

“那是我从法国人手里高价买回来的,洋人不配收藏!我们是人的时候,他们还在树林里拖着尾巴呢。”雪茄烟的芳香在车里回旋。格桑脸上有的是自豪,是不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