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都选择在了年前,加入弘文馆。
张阳回到杭州,就得到了这个喜讯。
“主公,自从你让卑职主持弘文馆的事务以来,江南士人,纷纷投效,如今,我们已经招纳了近三百人。”刘伯温说道。
“青田兄,真是个大喜讯啊!”张阳听到也非常高兴:“好,那我去弘文馆看看。”
张阳一边走,一边听着刘伯温的介绍。
弘文馆在杭州城西,这里风景优美,古朴典雅。
这里本来是江浙行省右丞的住宅,被义军进来没收之后,略加改造,就成了现在的弘文馆。
刘伯温知道,虽然主公说所有开支都可以由李善长处支取,但是,如今主公要做许多大事,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自己不宜铺张浪费,再说,自己新来,就得到了主公的赏识,自然做事要为主公考虑。
来之前刘伯温就听说,张士诚最反对铺张浪费,即使如今已经贵为大官,但每天的吃穿用度,仍然和在盐场当纲司牙侩时无异。
这么做,果然合张阳的心意,张阳大为赞赏。
刚一进门,张阳就听到一个人在高昂地吟道:“铁崖道人吹铁笛,宫徵含嚼太古音。一声吹破混沌窍,一声吹破天地心。一声吹破虎豹闼,彤庭跪献丹康箴。…”
“好一个一声吹破天地心。”张阳说道:“刚才是谁在赋词?”
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拱手道:“正是在下。”
“这位就是杨基。”刘伯温说道:“他在当世,称为吴中四杰之一。”
吴中四杰?张阳说道:“难怪辞赋如此激荡人心,只是不知这鉄崖道人是谁?”
“正是老朽。”一个已经胡子花白的人说道。
杨维桢,此时已经五十多岁,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虽然人老,但是他仍然心怀国家,乱世之中,人命贱如草,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再度建立,才能平息刀戈,为百姓带来稳定的局面。
所以,他也选择了再次出仕。
接着,刘伯温又为张阳引见了高启、陈基、张羽等人,这些人,都是刚才刘伯温挂在嘴边的,也是弘文馆招来的最有名头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