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计下了一跳,哪里还敢多言,过了一会,宋师襄冷静下来,说道:“去帐房取银子!”
六千多两,拿出这笔银子,好像挖掉宋师襄的一块肉,但他也没办法,今天金殿之上,形势他看的清楚,情知钻进岳肃的圈套之内。现在陈记米铺都让人给封了,自己还是老实点好。不过,咱们走着瞧,皇上手里还能有多少粮食,即便加上广恩伯和英国公捐点那点,也是杯水车薪,坚持不了几天。到时他们的粮食用光了,百姓照样还得吃饭,不怕米卖不出去,届时可不是卖十五两了,老子要卖二十里,把损失都找回来!
小伙计取了银子,宋师襄又派杨二龙带人跟去,到米铺交了税银,办了手续,才算作罢。
金蝉收了银子,又去别家,现在燕京城里早就热闹起来,街头巷尾全都谈论这事,其他米铺,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说句实在话,在燕京城做买卖的,哪一家没有点门道,尤其是这个年景卖米发国难财,更是要有点资本。不是和勋贵有关系,就是和官员有关系。
可现在,不管是勋贵,还是官员,都嘱咐米铺,千万别亮出自己旗号,否则就倒了大霉。实在不行,吃点哑巴亏就吃点吧,银子没了,曰后还能赚。欺君之罪,那可是担当不起的。尤其是是这档事,还是岳剃头折腾起来的,千万别去招惹他啊。
于是,接下来的工作就十分顺利,没有一家再敢造次,老老实实掏了银子。可以说,偌大的燕京城,没有上百家米铺,是根本玩不转的,一家米铺就能收上六千两,一百家米铺得多少。而且,杨记米铺还不算是什么大户,有那大的米行,粮食都五六千石,甚至上万石。
随随便便搞一下,朝廷就收了上百万两的税银。
当然,照常纳税的,都想着曰后赚回来,可像泰宁侯陈少甫这样的,可就坐不住了。可以说,起初金蝉、铁虬等六人登门收的前两家,那都是横的很,直接报出主子来,和金蝉一样,铁虬他们也没客气,马上下人封了米铺,把人抓了。
消息很快传进他们主子耳朵里,例如陈少甫,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肃会不会给自己扣上一顶欺君之罪的帽子。这案子可不能交给岳肃来办,否则以岳剃头的脾气,一旦来个先斩后奏,那可糟了。干脆,实在一点,赶紧到太后那里是哭诉、讨饶吧。太后毕竟是女流,想来也会心软,大不了把粮食捐了,保一个平安。
这十几个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赶到了紫禁城,一起递牌子,求见太后。大家见了面,脸上都很尴尬,互相客气客气,也就心照不宣。
没用多久,太后下旨,在御书房传见。众人来到御书房,见到皇帝和太后之后,先是请安,接着便长跪不起,大声哭泣。
张嫣自然明白是什么事,假装纳闷,温言询问,他帮人不敢隐瞒,一五一十把早上在金銮殿隐瞒家中开有米铺的事,说了一下。紧跟着,一个个是赌咒发誓,自己决没有欺君的意思,甚至还愿意现在就把粮食都捐了。
明朝也就太祖时期对开国的重量级勋贵狠一点,但之后都十分照顾。好像这泰宁侯陈家,前文也说过,他们家的子弟,都被皇上砍了两个,但杀了也就杀了,爵位还给你留着,让你的后人继承。可以说,只要不谋反,你们这些家子的长期饭票,都给你们留着。
张嫣也没打算把他们怎么样,其实已经和岳肃商量好了,稍微责罚几句,收了他们的粮食,也就算了。既然主动捐了,张嫣便按照事先拿定的主意,训斥两句,把岳肃请来,以皇上的名义,放在场众人一马。
岳肃也知道怎么做,故意显得有些为难,然后就顺理成章,把粮食一收,把人放了。
征税之事,眼下告一段落,算是以岳肃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其实只是开始。
燕京城的官员们,现在一双眼睛都在盯着岳肃、盯着朝廷,想要看看皇上还有多少粮食,能够赈济百姓。
可就在三天之后,大批的粮食从通州码头登陆,进到燕京城,而这粮食还是接连不断,不仅往燕京运,还望直隶运。更为要命的是,这些粮食的售价只是二两五钱银子一石。这些粮食不批发,只零售,每次购买,一人限购最多一升。
粮食从十五两一石,跌到二两五钱,百姓是欢呼雷动。
这米行的名字叫做民安米行,在燕京城内,每隔三五条街,就有一个店铺,谁都知道,这家米行有两个东家,一个英国公张家,一个是李家。两个大东家合股,以成本价卖米给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