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海面最近的时候,不到二十米!
因为高度表的下限是五十米,所以这是飞行员常说的“零高度”。
F-22J拉起的时候,气流在海面上留下了一道白色的痕迹,也搅乱了炸起的水珠,形成了一片水雾。
紧追而来的四枚AIM-120D中,最前面两枚钻进了水雾,一头扎进海里。
后面两枚再次咬住了开始爬升的F-22J,没有受到影响。
刘威没有心思欣赏后面的景色,因为导弹告警机已经由鸣叫变成啸叫,表明导弹离战斗机已经非常近了。
此时,刘威驾驶的这架F-22J只剩下了三分之一的燃油,导弹也用光了。
可以说,这是最“理想”的空战状态,比战斗机的正常起飞重量还低数千公斤,推重比达到一点六。
在燃油烧光之前,刘威不用担心战斗机飞不动。
那两枚AIM-120D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虽然冲压发动机赋予了AIM-120D一个较为恒定的推力,但是导弹上搭载的燃料肯定非常有限,在爬升的时候发动机必须以最大推力工作。正常情况下,只有在发射的时候,以最大推力工作数秒钟,把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到四马赫,然后降低推力,让导弹保持这个速度飞行上百公里。
以最大推力持续工作,最多只能维持二十秒。
跟重要的是,低空的空气密度远远高于高空,高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急剧增加,而导弹头部、弹翼前缘等温度驻点处的隔热涂层并不厚,承受不起持续高温产生的强大烧蚀效应。
跟着F-22J爬升了两千米后,一枚AIM-120D的弹翼脱落,随即失去控制。
另外一枚AIM-120D追上了F-22J,却没有爆炸,而是从战斗机旁边大约十米处快速掠过。
看到掠过的导弹,刘威吓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那枚导弹爆炸,就算不被炸死,他也得从太平洋深处游回美国西海岸,那可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距离。
导弹没有爆炸的原因很简单:高温烧毁了近炸激光雷达的发射装置。
近炸雷达没有发挥作用,导弹又没有撞上战斗机,自然不会爆炸。
这时候,刘威也看到了那两架从高空俯冲下来的F-22J。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