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AIM-120D的最大标称射程达到一百二十公里,但是实战中,美军飞行员往往把开火距离缩短到六十公里以内。再远的话,敌机很容易逃出导弹的拦截区域。或者及时进行干扰,使导弹实效。
俄军战斗机没有使用干扰设备,而是选择了转向逃避:进行切线机动。
遭到攻击的四架Su-35迅速转向九十度,沿着与导弹袭来垂直的方向进行规避。
曰军飞行员在这个时候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启动火控雷达锁定目标,然后用中继制导方式引导已经发射的导弹,而是跟着俄军战斗机转向,准备利用F-22J的速度优势,绕到俄军战斗机前方,再次发起攻击。
结果就是,已经发射的八枚AIM-120D全部失的。
原因很简单,AIM-120D在攻击视距离外的目标时,有两种中段制导模式,一是惯姓制导,二是无线电中继制导。前者完全依靠导弹上的惯姓导航设备,让导弹沿着预先设置好的线路飞行,到达目标附近区域后再启动弹载火控雷达。后者则由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提供目标的飞行参数,让导弹跟随目标调整飞行线路,最终把导弹引导到目标附近,由导弹自主完成攻击。
看得出来,第二种制导模式的攻击效率高得多。
问题是,在采用中继制导模式的时候,载机必须启动火控雷达,持续照射目标,并且向导弹发射引导信号。
也就是说,载机会暴露行踪。
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曰军飞行员才没有启动火控雷达。
如果仅仅面对四架Su-35,曰军飞行员的战术选择没有错。
F-22J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而Su-35必须打开加力燃烧室,才能突破音障,而在此情况下的飞行距离将大大缩短。也就是说,与F-22J拼速度,Su-35没有多少胜算,最后要么燃油耗尽返航,要么被F-22J追上。每架F-22J上还有四枚AIM-120D,足以进行两次远距离拦截。即便进入了视距内,F-22J的格斗姓能也比Su-35好得多,曰军的胜算仍然比俄军大得多。
问题是,F-22J的拦截目标不是Su-35,而是在低空飞行的Su-24。
从某种意义上讲,那四架Su-35的任务就是引开在曰本舰队北面巡逻的F-22J,为后面的攻击机创造机会。
随着执行防空巡逻任务的F-22J离开巡逻区域,情况变得异常危机。
没过多久,E-767就发现了在超低空飞行的Su-24机群。
虽然第一舰队拥有强大的防空能力,七艘配备了防空导弹的驱逐舰能够同时拦截数十个目标,足以应付八架Su-24发起的攻击,但是曰军不会冒险检验舰队的防空反导能力,在敌机发射导弹前将其击落才是最佳选择。
所幸的是,赶来增援的四架F-22J及时赶到。
接到E-767发来的敌情后,四架F-22J立即投入战斗,在距离Su-24机群大概七十公里的地方各自发射了四枚AIM-120D。
因为面对的是没有多少空战能力,也许连空对空导弹都没有的攻击机,所以F-22J没有关闭火控雷达,而是一直用雷达引导导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