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和是第二批留美幼童,江苏吴县人,毕业后在卡内基钢铁厂工作了两年,1890年回国,此后就一直在马鞍山钢铁机械厂担任工程师、车间主任,去年才被提拔为马鞍山机械总厂的总经理。
1873年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他才11岁,和容揆、曾溥、唐元湛都是一届,他的年纪最小。
现在,年仅38岁的他不仅精通机械工程科学,也拥有财务等方面专长和多年的工厂管理经验,因为表现优异,胡楚元一度曾想将他直接提为江南集团的总经理。
对张祥和来说,胡楚元既是他的恩人,还是国家领导人,更是他老板的老板,这感觉……又亲切,又复杂。
他一路陪同胡楚元,不放过每个细节的和胡楚元讲解着。
胡楚元听的很满意,也很高兴,很显然,目前这个产能还可以继续增加,在长江市的整个工业体系中,三个系列的装甲车型的所有零部件都能本地生产,只有发动机的型号过于特殊,完全属于军工业品,加工精度和材料选择都非常精细,暂时只能在上海、福州两地生产。
潍坊柴油机厂虽然有一条生产线,目前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配套的材料、零部件还得从上海和长江市购入。
等张祥和一路说完,胡楚元就在车间休息室里找一个简陋的铁皮凳子坐下来,心里无比的喜悦,一时间就忘记了战场上的那些残酷事实,还有曰本人的残忍和歹毒。
因为他知道,中国确实是能赢下这场战争的。
答案就在眼前。
他一坐下来,随同的特勤局专员们就给他送上泡好的热茶。
胡楚元很有兴致的给张祥和也倒了一杯茶,顺口问道:“以你这些年的经验,你觉得三个型号的装甲车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听着这话,张祥和不免有点诧异,过了会儿才道:“罗国瑞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应该说,他是咱们国内最好的整体机械设计师,他那个团队应该也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要我来看嘛,三个型号的装甲车都非常好,不过,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生产的问题,特别是三号车型,炮塔设计过于置前,射击是很稳吧,生产难度就大了,工人很难一次找准炮距,对接难度较大。目前来说,二号车确实是最适合的车型,产量大,姓能稳定,咱们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姓能都很可靠,三号车的关键问题是产能跟不上,就咱们厂在国内算是规模最大的了,每月的产能也不可能超过30辆。”
胡楚元倒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他稍微想了一下,和张祥和道:“你和罗国瑞说了没有?”
“这个……?”
张祥和稍稍有点尴尬,道:“他在富国重工,咱们不好说,咱们江南集团把超过半数的生产合同都抢了过来,富国重工那边的人本来就有些不高兴,最近……搞得我有点不好意思和他说话,前些天,他过来查看生产质量的时候,我和他还扯皮了。”
胡楚元笑了笑,道:“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都要想开点。有空再和他联系的时候,你就告诉他,我不会亏待他们那些功臣的,更不会亏待富国重工,然后,你再把炮管过于前置的问题和他说一说。”
张祥和点着头,嗯了又嗯,道:“行,这样,我亲自去一趟莱芜,把咱们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他都摊开来的说。其实说白了,大家可都是一个大门派,老板不都是您嘛,犯不着计较这些小事。”
“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