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南宋

第二百六十四章 步奚自溃(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释智和脸色凝重道:“虽然我军若是冲锋,无论防护还是速度方面,都不是那群俘虏兵能比拟的,但无疑会有较大损失,最起码前两轮箭矢躲不过。如果士兵战斗意志足够坚韧,或者冲刺速度够快的话,或许能迫使敌军放弃第三轮箭矢的发射,逼近敌阵,短兵相接。”

狄烈同意道:“如果是独立师各旅遇到这样的情况,的确会有较大损失,不过敌军也讨不了好,独立各旅的强弩营也不是拿来当摆设的……至于我们混成旅,没有这种假设。无论敌军是最犀利的强弩阵,还是最坚固的旁牌阵,都只有一种结果……”

狄烈重重一拳打在围栏上:“砸碎它!”

仿佛在应和狄烈的铿锵誓词,望楼旁的两名测距员,同时打出蓝旗,嘴里含着竹哨哔地吹响一声,表示敌军进入八十步的火枪射程。

车城里面,除了望楼上的指挥官及旗号观察员,还有战车内的火枪兵可以看到敌军,观察敌情之外,共余军兵,只能听从旗号的指挥行动。此时听到城外隆隆脚步声越来越近,所有士兵都禁不住攥紧手中的武器,握把处很快就被汗水浸湿,不免打滑。于是不少士兵取下绑腿布条,缠绕在手掌上。再握住兵器就好多了。

哔!第二声哨响,打出的是黄旗,表明敌军进入六十步,预备射击。

其实即使没有测距员的警示,战车内的火枪兵也都能看出。二千余名夏军步卒,即将进入火枪最佳射程——在车城前方三十步,是两排粗大的原木拒马,然后五十步、七十步、八十步,各立着红、黄、蓝三色的木桩——这,就是射程标杆。只要敌人进入标杆区域。就可以调整火枪上相应的标尺度,在射击时进一步提高命中率。

不知是因为夏军主帅被彻底激怒了,还是本就打算要一鼓作气,一举攻破车城,竟一次性将所有步卒投入到此次攻击中。两千二百步卒,步跋子居前。神勇军、祥祐军挟护左右。三个鱼鳞阵,齐头并进,相互独立,又似可合为一体。从这阵形可看出,夏军的训练水平,还真是不错。

步军一进攻,骑军就全力护住阵形两翼。刀出鞘,弓上箭,千骑开合聚散,紧紧锁定天诛军骑兵,以防止其突击步军大阵。夏军骑兵这副模样,正中天诛军骑兵下怀——你们不过来最好!放心,我们肯定不会过去,那是属于火枪兵的荣光。

当夏军步卒冲到距离铁壁车城尚有六十步之时,在本队军将的指令下,行进中参差不齐的队伍。渐渐停了下来——这是在整队,冲锋前最后一次调整阵形。

李良辅是个很讲究阵形完整性的将领,他一向认为,在冲锋中,步军阵形保持得越完整。抗冲击性与攻击力就越强。这一点的确没有错,在通常情况下,两军野战,阵形保持越完整那一方,胜出机率就越大。即使在攻城战中,阵形的完整,也有利于攻坚的节奏与频率,并且代表着士气不坠。

李良辅这个习惯没有错,他错就错在不了解对手究竟是什么!结果犯下了一个极其可怕的错误。

距离枪口六十步停下来整队?!这是什么状况?

望楼上发令的两名测距员都有点傻了,没见过这样的,这是要找死的节奏啊!夏军这是怎么了?

尽管还没到达最佳的五十步射击距离,但瞎子都能看出这是绝好的机会,只是没有听到射击的指令,战车内的火枪兵始终没敢将右手食指搭上板机。天诛军火枪兵禁令第一条,就是无令射击者斩!第一野战军三大主力旅的火枪兵几乎都是老兵,这一条禁令,是深烙进脑子里的。

狄烈最先反应过来,一把抢过测距员手中的红色令旗,身体几乎完全从望楼护栏上探出,全力朝巢车下方待命的中军旗鼓手狠狠劈下令旗,舌绽春雷:“擂鼓!射击——”

几乎在鼓声响起的一瞬,密集的枪声骤然间充斥了整个荒野。两百发铅弹,至少有四分之三击中预定目标。六十步之外,鲜血、木屑、破布、败革,飞溅得到处都是……

夏军在整队时,刀牌手按规定将防护措施做得足足的:三层旁牌,交相叠加,犹如鱼鳞般错落嵌合,将后面七、八排的长枪棒斧手掩护得滴水不漏。这种旁牌鳞形叠阵,主要是防止敌军弓弩攒射的。如果敌军用弓箭射击,最常见的五斗步弓,无法对六十步之外的旁牌后面的目标造成伤害;如果敌军用强弩射击,可以击破第一层旁牌防护,但弩的发射击速度远不能与弓相比,那么在第二轮弩矢射出之前,夏军完全来得及调整,发动攻击。

当然,如果碰到连射弩阵,那就惨了。不过夏军与宋军打了那么多年边境战争,还真没遇到过几次弩阵。毕竟这需要重金打造装备、长期严格训练、足够箭矢储备,还要有适宜的天时与地形……以上条件,缺一不可,这对不太招朝廷待见的宋国边防军而言,不是一般的困难。

李良辅并不认为眼前这支军队会有大量弓弩,否则不会到六十步距离还不见发射。就算真有,在城寨防守战中,也无法形成弩阵连射的优势。所以,夏军放心大胆地整队,准备突破拒马阵后,等辅兵将攻城器具推上来,再发动攻击。所以,夏军悲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