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英雄

第一九二章 祸心(下)(2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曰本政斧很清楚,甚至西南人也很清楚,在他光鲜的外衣下是一颗冷酷至极的心脏,他屠刀下被杀害国人不比湖北大战时少,他利用国社党煽动了那些懵懂者,将党派作为实现他读才的工具,虽然在外面还有层让欧美感觉不错的自由和明煮外衣,但曰本认为那就是读才。

当然,他也没忘记给地方政斧甜头,失去了财政权的地方官员却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民政权利,只要不超出新政和法律范围,西南联合议会和西南政斧都不会干涉他们行使权利,这种自由的权利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地方政斧,希望一展所长为家乡造福。

所以谁也无法否认,他这些手段保证了一支较为廉洁的政斧团队,免费教育和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他用军事行动遮掩的土地改革和国家农场建设,虽然没实现土地均分,但却为他和国社党统治打下了坚实基础,因为在那次行动中,已经有总计约有300多万户家庭分到了土地或者被搬进了国家农场,300万户!就是近两千万他和国社党的虔诚支持者!

作为一位经历过美好的明治时期,参与了甲午、马关条约和曰露战争等等事件的老人,他比很多曰本人都忌惮杨秋,他能感觉到发自内心的不安。因为时间关系,他的新政还很年轻,辖区内国民的思想还未彻底进入他的轨道,但如果给他十年呢?

作为个人他无法阻止杨球崛起,只能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游说政斧和军部,但让他失望的是,刚刚登基的大正天皇和西园寺公望内阁显然不愿意介入太深,对此他有些失望,但也知道曰本目前处境困难。

曰本穷,每年三亿多的收入中有三分之一要用于偿还外债,而且最近曰元持续贬值更是加重了这种负担,海军每年也要占去数千万的军费,陆军也需要更换更好的装备,所以分摊到五千万国民头上的资金已经非常非常的稀少,如果卷入海对面的内战中,会付出多大代价他也无法计算,虽然他认为即使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但如果能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今天来了,面对眼前这位摊开的大手,他放下茶杯想说出自己的条件时,刚才那位来汇报学生又走了进来:“先生,唐继尧来了,他想见您。”

“这个混蛋!他还有脸来!”中山樵几乎立刻就皱起眉头,唐继尧在贵西南和桂林的所作所为在报纸的渲染下,已经是声名狼藉,这样一个人自己怎么还能见他,立刻摆手道:“不见!让他离开,我不。”

“等等!”

他的话还未说完,头山满却忽然打断竖起了手:“麻烦去请他进来吧。”

中山樵有些诧异,还以为头山满不清楚西南发生的事情,刚要说话却再次被截断:“中山君,我国政斧已经答应了唐继尧阁下政治避难的申请,何况我认为他是一位忠诚的将领,或许你们会觉得他手段血腥,杀人如麻,但我想问你,你知道整个西南有多少人死在了国防军的枪口下吗?有多少人被强行驱逐离开吗?没有鲜血的革命就如同没经历过严寒和大雪的樱花树,永远无法孕育出最美丽的花朵。”

蒋志清很认同这句话,中山樵目前需要曰本伸手援助,所以只能改口道:“先生教诲的很对,是我太执着了。”

他的弯腰鞠躬中,唐继尧一瘸一拐走入了房间,跟在后面的陈浩辉见到中山樵心底一颤,当看到他居然向一个曰本老人鞠躬,脸上还挂着谄媚笑容时,更是猛震了一下。

这个老头是谁?居然能让曾经的临时大总统都如此恭敬,甚至是奴颜婢膝!

“继尧见过大总统。”唐继尧一进屋就称大总统,明显想拉关系投靠。虽然中山樵对他还有怒气,但碍于头山满的面子请他坐了下来,介绍道:“这位是曰本黑龙会创始人头山满先生,先生一直支持我们推翻满清,给予过很多帮助。”

在曰本陆军士官学校留过学的唐继尧怎么会没听说过这位,他的大亚细亚学说影响了陆士很多学生,不少人甚至认为他才是曰本最伟大的思想家,甚至还以坚持他的梦想,以建设大亚细亚共荣为平生最高目标。没想到一来就能见到这位,所以比中山樵还快,即使跪下时疼的额头出冷汗,都咬着牙鞠躬。

陈浩辉也连忙跟着鞠躬,但心底里却已经如火山爆发了般沸腾,他从未想到刚来曰本就能见到这位,他虽然不太了解这位,但培训时一本据说是司令亲手撰写的对曰情报手册中,这位已过花甲的老人排名可是非常非常的靠前,甚至排在了曰本军部高级官员前面!要是现在有颗手榴弹,会不会就此改变曰本政坛?或者找机会投到他门下!!这两个念头,让陈浩辉的心脏都猛然紧缩了一下。

头山满没注意道陈浩辉这种小角色脸上的细微的变化,或许就算注意到了也会以为他是被自己的“威名”吓到了,见到唐继尧忍痛下跪鞠躬不仅没制止,反而露出了一副赞赏的表情:“蓂赓君是位真正地勇士,你的伤好些了吗?”

唐继尧没想到赫赫有名,可以影响曰本政坛的头山满居然知道自己的字号,还关心自己的伤势,兴奋地忘记了疼痛:“谢谢先生的关心,能聆听先生的教诲,再让继尧挨一枪也是值得的。”

这种阿谀奉承的肉麻话并不讨头山满喜欢,但他也没有表现出反感。唐继尧虽然破落,却是曰本渗透西南仅存不多的人物,而且他的凶名在西南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养着他对曰本来说花不了多少钱,但却能留下一丝干涉西南的机会,何况他在陆士学习时表现比蔡锷差不了多少,是位不错的军官,所以才会答应让他避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