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笑了笑,递给了方游一个小巧的洛阳铲,然后指着上面的U型铲头说道:“这洛阳铲大部分都是呈半圆柱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型,因为只有这样,在洛阳铲进入土地深处时,才能够顺利的将地底深处的泥土带出来,以便于我们分析辨别。”
“这能够带出很多泥土的洛阳铲,对于挖洞,也是有极大的帮助,一个直径约有十多厘米的小洞,根本无需费太大的力气,便能挖出,好了,等到了现场,我再给你们详细讲解吧。”魏老笑了笑,又拿出几个大小不一的洛阳铲,装在了包里,递给了王朝和李清,跟考古队的副手打了个招呼,然后便带着他们,向着远处走去。
在行走的过程中,经过魏老的讲解,方游明白了洛阳铲的来历。
这洛阳铲的发明,最广泛的一个说法,也就是在20世纪,由中原省,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所做出的。
在一九二三年左右,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的一个集市赶集,转了一会,他便在旁边休息,由于李鸭子平时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的脑袋里时刻想的都是关于盗墓的问题,就比如一些成功的商人,脑海里整天都是怎么赚钱是一样的。
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拿着东西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来固定摊位,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
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据考证,打造出第一把洛阳铲的铁匠叫做陈印娃,现已故去。
洛阳铲主要是挖掘探洞,采集泥土所用,在装上有韧姓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多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讲到这,魏老笑了笑,指着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洛阳铲说道:“这洛阳铲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序有二十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的U型弧度,更需要细心敲打,因为稍有一点不慎,打出的铲子孤度有偏差的话,那么这洛阳铲打入土地中后,再提上不,就带不上土。”
“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所以洛阳铲只能用纯手工打制,这样出来的才能够是真正有用的洛阳铲,而现实生活中,那些用机器,批量生产的洛阳铲,对于探寻墓穴,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所以,大部分盗墓贼的洛阳铲,都是经过纯手工打制出来的,并且根本自己的身高,体型,打造出合适的洛阳铲,这样才能够在盗墓时,轻松自在,无往而不利。”
方游不禁有些惊讶,一个小小的洛阳铲上面,竟蕴含着如此多的知识。
魏老笑了笑,“本来洛阳铲也只是盗墓工具,并没有被考古方面使用,但是在一九二八年左右,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在亲眼目睹了盗墓贼使用洛阳铲的情景时,便由此启发,在考古上同样使用,现在学会使用洛阳铲,并且分析铲中所带上来的泥土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魏老,现在科技那么的发达,探寻墓葬,还需要这种原始的工具吗。”方游不禁有些疑惑的说道,现在科技什么X光透视,红外线之类的,用这些探寻墓葬,不是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吗。
魏老拿着洛阳铲,目光露出喜爱,轻轻摇头说道:“虽然现在科技很发达,可是运用遥感探测之类的手段,也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而用洛阳铲这种简单又方便的工具,可以更清晰,更直观的发现墓葬的具体位置。”
“一把洛阳铲,盗遍天下,这就是洛阳铲的真实写照,而那些高科技仪器,所拥有的限制太多了,根本没有洛阳铲实用,所以,洛阳铲依然是最先进的考古和盗墓工具,并且以后也是如此,即便是科技再发达,洛阳铲也不会被淘汰。”魏老笑着说道。
在距离那座正在清理中的墓葬约有两三公里,魏老便缓缓停下了脚步,从王朝二人所提的包里,拿出了几个精制的钢管,看了看方游三人的身高,各自替他们挑选了一节,然后递给了他们。
看着手中的这节约有半米长的钢管,方游感觉兴趣十足,他现在手中所拿的洛阳铲也只是一个铲头加一节白蜡杆而已,这种白蜡杆据魏老介绍,是古代武器长杆的常用材料,比如长枪,和棍棒之类的。
这白蜡杆通体洁白如玉,坚而不硬,柔而不折,杆体弯曲到180度都不会出现断裂,可以说在洛阳铲打入一些坚实土地时,白蜡杆起到了关键姓的作用。
这节钢管通体呈亮银色,看起来似乎是精湛的工艺打造而成,方游仔细研究着钢管,却是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几节钢管,可以随意拉伸,环环相扣,将里面的钢管完全拉出来,足足达到了一米五左右,这正是他可以发力,并且毫不吃力的最佳长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