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一出,媒体又是竞相追逐。
然后很快就传出消息,说沙书记向苗书记提出苏北要加强在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据说沙书记还对苗书记提出要求,希望岭南在人才方面给予苏北支援。
而苗书记也是十分大方的表示,岭南可以给苏北干部支援,而且双方还可以推进中高级干部的跨区域任职。
媒体很快从这条消息中嗅到了极大的价值,因为涉及跨区域任职,是否意味着在这一次两省交流过后,岭南会有干部赴苏北任职?
要知道这些年,大部分情况都是苏北表现出色的干部调到岭南,这样的干部即使是同级调动也意味着提拔。
岭南毕竟是共和国最发达的省份,中央对岭南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是非常的重视,也是大力的支持。
甚至有体制内的专家称,岭南的干部队伍素质要远超内地十年以上,这个说法也给岭南的各级干部脸上是大大的贴金。
现在岭南的干部外调苏北,是平调还是升职调动?
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了正反双方,双方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互不退让,俨然形成了一场论战。
陈京这几天参加所谓的交流活动表现得十分的中规中矩,他并没有发表任何惊人之语,也没有任何的出位的举动。
陈京参加的交流组是厅以下干部交流组,主要交流的是基层组织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县域经济,这是苏北的法宝。
这些年苏北各市打造出一种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县域经济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县内讲究专精广,所谓专就是专门打造一个特色产业,而精就是把特色产业做精,做细,做出大名堂来。
在这个过程中,苏北诞生了一大批知名的区县,而他们的出名都是以特色出名。
比如乌蒙县的小商品,华林县的猪肉火腿产业,茂江县的卫生纸产业等等。
至于广就是特色涵盖的产业链广,一个行业整条产业链完善,从而衍生出很多的企业和创新。
而在县与县之间,他们的经济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互补,各县域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合作非常的广泛,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在发展中搞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财产。
同时,县与县不展开产业的直接竞争,互相之间比的是经济指标,而不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山头主义。
不得不说,苏北的做法很好,非常的有活力。
陈京在邻角的改革也参考了所谓的苏北模式,不过岭南不比苏北,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