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是他刚切换的加长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不将它投影到任何地方,只是让画面悬停在自己眼前,用手指滑动这副超长的画作。
背景里的河很长,空旷奇特、阳光酷烈、沙滩荒芜,心灵投影的灵感让他感觉到:穿着破烂的纤夫孤独无助为生活而挣扎,在烈曰炙烤下筋疲力尽。
梨木因为是刚刚上过的小五课文,兰老师教语文课的时候还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们是俄罗斯破产的农民、退伍军人、失去信任的神父和流浪汉等劳动人民,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过着悲惨生活的真实面貌。”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画出来应该不难让人认出其中意境。
不过画下的小贴士上写着:【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当时肯定没想那么多,扯到封建势力资本阶级都是别人的事。列宾只是看到他们生活凄惨,大受感触而将画面画下来而已。想要表现资产阶级的压迫是他的原意吗?】
看到这里梨木又有种一不小心就会踩错地雷的感觉。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加长版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完美加长了到100米的画作,画作所要表现的说不定不是《纤夫》而是3500千米长的《伏尔加河》?
再依次点开其它四幅作品,它们分别是梵高的《星月夜》、米勒的《拾穗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系统自给的《赤壁之战》,全都是系统补全加长版,加长的地方切合主题,完美无缺,毫无后天加工的痕迹。
仿佛原画家本来就是这么作画的,长长的壁画与原画好似浑然天成,无论绘制出哪幅都足以让业界——乃至世界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