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

三零八章 大战在即(3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那有什么用?”太史慈撇撇嘴,晒然道:“那些步卒人数虽然还挺多,但战力就……欺负欺负郡兵还行,面对袁绍的联军主力,当辅兵都不够格。”

青州的文武,对王羽的精兵政策都很赞同。负责内政的文官肯定支持,兵少,消耗的就少,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内政建设。

当然,文官们后来就发现了,除了人力资源确实节省了之外,其他资源并没节省多少。精兵,可不是说说的,青州正规军虽少,但每个士卒身上花费的资源,能顶普通诸侯的三五个,比郡兵高出五倍以上!

别的不说,单说近期的纸甲。

青州上下曾经寄予厚望的新纸财源,现在全都穿在骑兵身上了,糜竺主持的工坊全力开工,将将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不但新纸在徐州的销售已经彻底瘫痪,连书院的供应都出现了紧缺。蔡琰难得在家书中发了次娇嗔,为的就是这事儿。

这只是原材料,再考虑到为此调集的数千工匠,长途运输的上万辅兵……要不是秋收后,前线的军队可以因粮于敌,单是这笔巨大的开销,就够王羽喝一壶的。

要不怎么说呢,战争这种勾当,在到达战场前,拼的是经济,到达战场后,才轮到名将们粉墨登场,指挥调度,冲锋陷阵。

太史慈不会考虑这些东西,他只是单纯为了自家军队的战斗力而自豪,并因此而傲视群雄罢了。在他看来,幽州的骑兵就是龙,步卒就是虫,前者损失一个,他都心疼,后者白送他都不要。

“话也不能这么说。”王羽淡淡一笑,道:“子义,你知道么,世上有智将、有勇将,各有所长,但在这两者之上,还有名将。我认为,名将的首要特征,就是不拘泥于常规,什么兵到了他手上,都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来,所以才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一说。”

“哦?”田丰眉头一挑,饶有兴致的问道:“原来这句话还有这么个解释,细思之,果然也有道理,主公博闻强记,丰佩服。”

贾诩转过头,翻了个白眼:元皓兄什么都好,就是太实诚了,主公杜撰古人之言,又不是由今日始,很明显他又在忽悠了,子义向来没心没肺,被忽悠了也就罢了,元皓兄你咋也当了真呢?

要知道,汉初那时候,能拉出个兵上阵就是好的,谁有闲工夫把兵种分的这么细,搞得这么专精化啊?

徐晃却在王羽的话里听出了另一重意思,沉声问道:“主公,破局之计,从何而出?”

王羽嘴角一挑,露出了个信心十足的微笑:“很简单,想想当日徐公卿是怎么对付曹操、孙坚的,咱们这次就怎么对付袁绍!”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