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声说道:“主公,这样好吗?”
“事到如今,不好又能如何?”刘备脸色冷峻,看也不看简雍一眼,眼睛死死的盯着远处的烟尘。
片刻的工夫,太史慈已经反向透阵而出,与青州轻骑汇合了。完成任务的青州军并无恋战之意,一边吹响号角,一边转向离开。
“云长重情重义,只消受人滴水之恩,便须以十倍百倍报之,方能心安。而翼德性情耿直,不擅于谋,又岂能识得破王鹏举的老谋深算?”刘备脸上突然闪过一丝狰狞,恨声道:“若我执意不肯突围,才真的中了他的反间之计呢!”
“……”简雍不知如何作答。
比起对刘备的了解,简雍远在关张之上。关张与刘备是义兄弟不假,但简雍和刘备却是发小,两人从小就认识了,这么多年下来,默契是相当的深。
刘备文才不高,但说话的措辞还是很讲究的,现在,他连‘老谋深算’都扣在王羽这个少年人头上了,可见他到底有多气恼,多憋屈。可反过来想想,除了老谋深算之外,一时还真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形容王羽。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先是简略的叙述了河北的严峻局势,张燕已败、王门叛逃、邹丹覆灭,敌焰猖獗,不可轻视。正确的策略是,暂避其锋芒,寻机锉动敌军锐气。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在清渊决战。
不过,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也不能看着刘备不管。王羽的对策就是:派兵接应刘备突围。
太史慈今天打的这一仗,可以说是策应,也可以说是铺垫。
刘备若是及时杀出来了,那是最好,趁着青州轻骑搞出来的混乱,正好一口气杀出去,很简单的事;若刘备出于种种原因,没做好出城准备,那也很简单,今天就是个预演,明天太史慈还会再来。
有了预演,再没有准备,那,就说不过去了吧?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仗这种事,意外总是难以避免的。若再有万一,那也不要紧,尽在王君侯的意料之中。若是第二次还救不下刘备,那么……“为了城内数万军民的生命安全,玄德公当忍辱负重,效卧薪尝胆之故事,暂且屈膝事敌,以待他日光复,再展雄图!”这是王羽信中原话。归根结底,这封信就是把刘备能想到的途径,都给写出来,并且堵上了。
来清渊决战,是致讨逆大业于不顾,智者不为;来救刘备出城,兵,是精锐,名震天下的青州精骑;将,是良将,王羽的心腹大将太史慈。规格不可谓不高,也不可谓不用心。
来的仓促,未必来得及集结兵马策应,那也没关系,第二天还会再来。
实在救不出,也不至于让人死守殉城,为了天下不损失一位英才,暂且降了便是,以袁绍爱惜羽毛的风格,也不至于非得要刘备的命。
所以,就有了关羽那句:君侯高义,王羽做得仁至义尽了,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无论刘备最终落得怎样一个下场,也不是王羽的错,而是他命不好,否则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救都救不出来呢?
今天城外乱起,刘备就心存狐疑,哪怕关羽再三请战,也不肯出城。明天若还是这样,很难说二人之间会不会生出什么嫌隙来,亲兄弟还有自相残杀的呢,为了崇高的理想结拜的义兄弟,一旦发现理想变成了泡影,这层关系还会一如既往的牢固吗?
刘备没这个信心,所以,才有了反间计的说法。
寻思片刻,简雍出言宽慰道:“主公,能就此突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王将军执意不肯决战,但终究是顾及名声,不愿让您出事的。鏖战至今,袁绍早已恼羞成怒,未必能继续以常理度之,若是您执意不去,等冀州主力一到,恐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