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

五三六章 广开言路(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是春秋时代的事。

邹忌是齐国大臣,而且是个帅哥,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整理好衣冠,在镜子前面臭美一番,然后问问妻子或仆从:哥是不是城里最美的男人?他媳妇不傻,当然要回答是。后来有客人来,他也这么问,客人也回答他比较帅。

结果后来他见到一个叫徐公的同城帅哥,一下被比下去了,自惭形秽之余,决定拉个垫背的。于是他跑去见齐王,把自己的事吧啦吧啦一说,最后告诉齐王:我被蒙蔽了这么久,大王您比我的身份还要尊贵,肯定被蒙蔽的更久。

当时在位的是齐威王,也是个闻弦歌而知雅意的主儿,一听这话,明白了,颁下王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然后王宫就热闹了,门庭若市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等过了几个月,人就少了很多;过了一年多之后,就算有人有意见,也没的说了。然后齐国就变强了。

王羽公开政务的命令,和这个典故听起来差不多,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所以那个臭屁小子知道主公的胸怀,就被折服了?嗯,这倒是一段佳话。”魏延有些不甘心的说着。

想到要跟那怎么看都不顺眼的少年共事,他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特别是王羽还表示要大用此人,就让他更觉不痛快了。

“还远着呢。”王羽很遗憾的说道:“现在只是打赌,究竟如何,要等到日后验证过才知,就算到了那时,能不能折服此人,也是未知之数呢。”

一边说着,王羽暗地里却在庆幸,好在现在的诸葛亮才十二岁,还可以忽悠,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是换成那个成年版的,只要理念不同,他压根就不会走这一趟,更别提被自己用言语折服,放弃来挑点毛病就走的初衷了。

现在对诸葛亮的笼络,只能说是有个好的开始,等过了最初的这股震撼劲,头疼的时候还在后头呢。不过,让他在自己的地盘上挑毛病,找刺儿,总比让他投靠在其他诸侯的麾下,跟自己作对,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

王羽摆摆手,总结道:“总之,子仲暂时可以放放手,等等看他又挑了什么毛病,正好用以参考。另外,那些收集起来的意见,你也要好好看看,那些提出有效意见的人,都记录下来,为日后组建商会做准备。”

“主公放心。”糜竺躬身应命。

其他人听得一头雾水,却无意再问,商会什么的新名词,一听就是和商政有关的,不干自己的事,问来作甚。

王羽拍拍手,笑道:“好了,现在天也快亮了,干脆再等一会儿,等过了卯时,正好去见见另外二位……对了,这么晚,她们两个女子却又去了何处?”

最后一句话显然是问糜氏兄弟的,哥俩互相看看,由糜芳回答道:“敢叫主公得知,如今造纸作坊是连夜开工的,用的是主公您说的三班倒制度,早、中、晚,昼夜不停,但工人只工作四个时辰……”

“哈?”王羽大为意外。

去年河北大战期间,因为纸甲的用量极大,虽然材料好找,但作坊、工人却不敷使用,糜竺请罪时,他提出了流水线、三班倒等后世工业的理念。糜竺听过,也是如获至宝,据说当晚就一夜没睡,第二天就拿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并在工坊实施了。

当时战事正酣,王羽也无暇关注这些小事,他只知道,后来纸甲的供应总算是跟上了,糜竺那边应该是有些成效的。可没想到,这制度已经被糜竺兄弟搞成了定制,一直实施到了现在。

“现在纸的用量有这么大吗?”商人是追逐利润的,有市场就会拼命生产,这倒没什么可奇怪的。但问题是,战争告一段落,军队对纸甲这种过渡性的装备需求已经很小了,而各地战乱,纸这种文具的需求量应该不会很大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