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和青州结盟的时间最长,反复的次数也最多,双方好的时候,可说是蜜里调油,翻脸的时候,也是剑拔弩张,明枪暗箭,甚至一度动过刀兵——当然,袁术是不承认的,为此他甚至抛弃了大将纪灵,说偷袭王羽是后者的个人行为,与他没有关联。
不管怎么说,双方毕竟没有真的撕破脸,大打出手,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样的关系就算是很铁的了。
辽东与青州的关系和董卓、刘表很像,一开始是觉得双方离得远,不会有什么冲突,看在海贸的丰厚利润上,公孙度还一度出兵攻打乌丸人的老巢,帮过忙。
时过境迁,到了王羽雄霸河北的时候,公孙度也感到了威胁,故而在王羽起兵北征,邀他一同出兵的时候,婉拒了王羽的要求。
即便如此,辽东和青州的贸易往来也没有断,若是处置得当,也是很有希望兵不血刃就解决辽东问题。双方的实力固然强弱分明,但辽东毕竟太远,一千多里地,劳师远征,换谁也发憷啊。
至于张燕、吕布……
前者原本就是个时间问题,他坚持的无非对太平道理想的执著,认为王羽对豪强的处置不够彻底,自己能比王羽做得更好。
但事实上,双方领地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有目共睹,张燕也不是那种很有野心,会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眼下也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的问题了。
吕布就更没啥可说的了,他又不是袁术,唯一的女儿都送过来了,还能有什么波折?
事实上,青州幕府中本来就达成了共识,北征之战固然是军事为主,但政治、外交上也要尽量借势。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河北战罢,幽州、辽东、黑山、东郡四家易帜,挟大胜之威,压得袁术不敢蠢动,借助吕布和张扬的关系,还可以设法招抚河内的张扬。
如此一来,未战中原便已克定大半,为后面的西进、南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如果再考虑得稍远一些,西进击败曹艹之后,还可以顺势招抚刘表——王羽娶了黄家的女儿,和荆州地方实力派的关系还算是挺近乎的。
争天下从来都是一发动全身,幽州大战,就是平定天下的开始。
正是有了这个想法,诸葛亮才没有坚决劝止王羽出关救人。若是眼看着公孙瓒覆灭,别说后面那些墙头草了,恐怕连吕布心里都会生出芥蒂,张燕也会重新考虑两家的关系。
再被如许攸这样的阴谋家从中搅和一番,搞不好河北大战打完,就要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了。别说攻略中原,自家后院的火都不好灭。
没办法,想不动刀兵,传檄而定,不光要有强大的实力,还须得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公孙瓒和幽州军,本来就是个标杆,千金买马骨倒是简单。如果是一般的枭雄,通常都会把公孙瓒捧得很高,做姿态给其他人看。等到天下已定之后,再卸磨杀驴,找个罪名把他给弄下去,就像刘邦当初对待韩信、英布那些人似的。
但青州幕僚都知道,自家主公肯定不会这么做。问题是,待遇给的太低,也会引起其他盟友的疑虑。所以,听了王羽的定北策,诸葛亮惊叹之余,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公孙瓒看似被流放了,其实却是真正的成了一方诸侯,即便将来天下,呃,应该说中原一统,主公也没必要削藩。塞外之地么,本来就是管不过来的,既然是纳贡称臣的自己人在统治,何必还要多此一举的削藩呢?
当然,塞外是很荒僻的,但主公也不是丢着不管,双方会有大量的贸易往来,而且天高皇帝远,在草原上当土皇帝,未必比中原差多少,关键还是看后续的建设能不能跟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