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兄教训的是,今得兄一番良言,胜读十年书,李冲必定悔改。”
其实李冲有如此的想法倒也怪不了他,只是收到了前世的影响,加上对倩女幽魂的期待,一时失了分寸。听到了宁采臣的一番话,顿时惊醒了起来,磨练坚定了心中所想。
看到李冲尽然如此郑重,宁采臣心中一喜,忙上前扶起。
“李兄不愧为我知己良友,才臣只是不愿李兄受他物所惑而耽误学业,在这仙魔遍地的世界,我儒家处处艰难,要实现天下大同,必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无畏无惧,勇猛精进。方可成就心中的理想,只有这样,他曰我等方可成就大儒,为这苍生尽一份力。”
宁采臣的一番话语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为儒家为苍生求得一份安稳求得一份基业。
望着宁采臣白皙清秀的脸上,李冲顿时觉得其形象高大无比,雄伟了很多。
同时心中也不禁豪气万丈,自己也要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虽百死而不悔。
这一小小的插曲,不仅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两人心中的好感,加深了友谊。
一番谈话下来,宁采臣兴致也高了起来,从书筐中拿出了一本书,李冲仔细一看尽然是一本《易传》。
《易传》虽是儒生所著,但也透着大量的道家学说,
他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姓;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姓;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姓、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姓。阳刚之姓正是儒家的特姓,阴柔之姓正是道家的特姓;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
所以这本书虽然著名,儒家也是尽人皆知,但是却很少有人研读,因为不懂得一些道家学说,读起来很困难,而且《易传》脱胎与《易经》内容更加晦涩难懂,所以一般儒生很难去研究这《易传》。
李冲之所以这么熟悉,是因为王师教导过他们。但是王孝通老师可是天下有名的大儒,当时自己和许多同窗听起来犹如云里去雾里来的。
没有想到宁采臣尽然独自研究这本书,看向宁采臣的眼光顿时大变。
“采臣兄竟然懂得《易传》》?”
“啊,呵呵,让你见笑了啊,我也只是最近才品读这本奇书的,读后顿时被吸引了,只是书中很多知识晦涩难懂,一直难以明晓,所以一直在不停的钻研。
最近听说冀中李百药老师精通史学,晓得易经,所以这次就是拜访他的,去后,获得老师的指点,很多东西都通晓了,感觉此书的博大精深,便时时研读,力求懂得一二。此书已是如此奇哉,
不知道《易经》会多么博大,听说这天下也只有衍生公可以研究透彻。”
听着宁采臣的话,李冲心中震荡不已,不说宁采臣这么文采,就单论其从江浙到冀中,之间相差何止千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慢慢长徙,这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毅力。
做这些只是为了求解一本书籍的知识,只是为了心中那一点所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