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唐

第一百十三章 军制改革(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杨晞的意见和想法当然就成为这次全面军制改革的主导思想。

也就在杨晞当了皇帝的三个月后,大唐朝廷宣布,军制改革全面展开。

这次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兵部职权的变革及各镇节度使编制取消。

朝廷的诏令中宣布,依然以兵部为大唐的最高军事机关,全面掌管全国各卫军军籍管理、军官的培养选拔、军队训练及讲武、国防、情报侦探、武器制作、马政、舟桥之务。

全[***]队之征讨、镇戍、训练等皆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兵马元帅、副元帅及行军大总管和各分总管,发给印信,率领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驻防地。兵部的职司与原来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结构组成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兵部下面设有七个部门,一为从来没有过的参谋部;二为兵部司;三为军器监;四为新设立的情报司,五曰职方司,六曰驾部司,七曰库部司。

除了参谋部和情报司及单独设立的军器监外,其他部门都是原来兵部所辖的职司部门。

军器监划规兵部管辖,这是必然的趋势。

情报司主管全部的情况侦探工作,包括军事和民生方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其主管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尚书只是名义上的主管,没有皇帝的授权,不能插手情报司的工作。

参谋部也直接对皇帝负责,他的职权主要包括主掌全国兵马调遣,包括兵马的补充和屯防,更重要的是战时进行战事的布置。参谋司人员组成不固定,曰常由几名兵部官员主事处置事务。但是在战时,参谋部将会无限扩大,组诚仁员可包括朝中任何重要官员。

也就是说,在战时,参谋部将是战争的最高决策机构。

杨晞计划,这样的制度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参谋部从兵部里面读力出来,成为一个直接对皇帝及政事堂负责的部门。以后的兵部,将成为类似后世国防部的部门。

军队是国家的根本,必须要控制好,有几个相互制衡、相互协调才能发挥作用的部门一道指挥、掌握军队,军队发生叛乱的可能姓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其可能姓会大大降低。

他要看看自己提出的这些措施能不能适应唐朝时候的形势,能不能在这个时代发挥作用。要是实施后效果不错,后续还会进行进一步的军制改革,包括军事委员会的建立等举措。

管理军事的机构重新划定职权,下面的军制改革措施当然也跟着出来。

各镇军节度使制度取消,改为以道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型军卫的设置和筹建,设立正式编制的卫军和州军,及类似后世的民兵后备役制度。

这一点杨晞是来自后世军区及集团军的制度。

他制定的政策是:他这个皇帝通过参谋部、情报部及兵部控制军队,而参谋部、情报部及兵部通过控制各军卫将全国的军队牢牢掌握住,这样各镇军将领手中的权力就会大大被削弱。

卫军为大唐主要的武装力量,是对外征战中主战力量;州兵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军卫设置按地域进行,在一道内设置一个卫军或者几个,也可能是几道内设置一个卫军。具体设置按各道的区域面积及人口数,还有地理位置的重要姓考虑。如今各镇节度使手中的军队将被重新编制划分,在卫军建立后,各都督府的边军也都归入卫军中,卫军的职能有些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和集团军的结合物。

朝廷在宣布全面组建卫军的诏令中也宣布了卫军的组成及编构:大唐的武装力量共分为三十卫军,分别以数字编排,即第一到第三十卫军,每卫军组成为一万五千到三万人,有甲、乙、丙的区别。第一到第十卫军为甲种,各卫军有两万五到三万人,下属三个卫师,卫军的主将为两名大将军,卫师的主将为将军;第十一到二十为乙种卫军,编制也为三个卫师,共两万到两万五千人;第二十一到三十为丙种卫军,每卫军两个卫师,大概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左右规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