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
那幅字一共有四字,但是,林天楚只看重前面的“取舍”两字,对后面的“之道”两字,他忽略了。
何谓取舍?林天楚想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想深一层,又觉得这问题复杂得不是常人可以解决的。
猛然地,林天楚看到出,后面那字较之前面的三字较为用力,他发现,自己错了,这一幅字,真正的意义在于“道”字之上。
大千世界,变幻无常,正如黑色小楚所说的一般,林天楚至此依然没有领悟到真正的第四真义,但在此刻他却明白了,何谓取舍之道。
先舍而后取!
可惜,华夏人讲究人走茶凉,对于在位之人大肆追捧,但人一走,却又变得无人问津,有多少高官巨商都想在位时多卷钱财,只因他们知道,自己能圈钱的时间有限得很。
这样做,虽然能赢得一时财富,但却已经失了未来。
林天楚不得不佩服迟家的祖宗,早早便领悟了这一条道理,他终于明白,为何迟家的人能在任知县一职,就算是满清灭亡,新国成立之后,他们迟家的地位在大池依然屹立不倒。
从四面的摆设可以看得出来,迟家的先辈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但物质生活却极道贫乏的人,他们在位之时一定是克己之士,故此,他们才能赢得好的口碑。
这,为之舍也。
舍弃了一生的奢华,但是,当他们退下来时,就是他们取的时候。
古时县令在地方上虽然算是一把手,但是粮食钱有限,就算世代为官也好,也很难积储起如此巨产来兴建这大宅。
故此,他有理由相信,迟家每一任退下来的人,一定有在商海之中打混过,当权时赢得了口碑,落下来时,自然有大把为沽名钓誉,或为真心景仰的富商倾襄相助的,故此,迟家才能积储如此一份巨产。
而最让林天楚佩服的是,迟家的每一任祖宗,都在以身作则,以为百姓作实事的方式,为自己的下一代打下了厚实的仕途基础,故此,迟家在本地才能风云数百年。
终于,林天楚明白,师尊所说的,他的宝贝指的是什么,是这么一颗道心。
或许,林天楚日后所领悟的并非这取舍之道,但一法连万理,不论何种道义也好,也需要一颗道心。
林天楚跪在地上,向着眼前的字画重重地磕了几下头,喃喃地说:“师尊,我明白了。”
说着,他重新站起,走出门外,这一行,他仿佛轻松了不小。
取舍之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