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铁血执法队

第六十八章 比武求生(3 / 5)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乔曰成此时大喊一声:“赵嘉盛,出列,你不是整天嚷嚷着说,没个对手吗?现在,有晋绥军弟兄到咱家门口来,和晋绥军弟兄切磋一下,也好让你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就见一个长得壮实的中年男子从刀斧手队列里走出来,一扔刀,双手抱拳,说:“鄙人赵堡堡长赵嘉盛,不知晋绥军弟兄哪个上场?”

阎百胜见状,朝高宝存微微一点头。

高宝存见状,也一抱拳,说:“赵兄,鄙人是晋绥军61军425团一营营长高宝存,学得一些粗浅功夫,不成器,还请多多指教。”

赵嘉盛见一个浑身硝烟的年轻人双眼精光灼灼,知道是个练家子,说:“岂敢岂敢,老兄不过是一个蜗居山野之人,没见过世面,还望高老弟手下留情。”

高宝存一见对方如此谦虚,就着赵嘉盛的话说:“哪里哪里,老弟不过是早年从军罢了,随军队四处奔波,走的地方多了吧,哪如赵兄身居乡野自在?”

“阎老弟,请。”说着,赵嘉盛摆出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

这赵嘉盛虽居应县下社,只是一个小小的赵堡堡长,但此人并非纯粹守家农民。早年,曾在应县城里上过中学,后在应县拳房里跟随河南平顶山拳师韩素臣学过一些拳脚,功夫了得。乔曰成先前在南山里曾成立过队伍,打着保家卫境的旗号,实则是干着土匪的勾当,赵嘉盛有些瞧不起,后来,乔曰成被其父告密被抓下在浑源大牢里,还暗自庆幸没跟上他胡混,可现在听说曰本人就要打来了,眼看得家国不保,只好呼应乔曰成的响应,求得一方平安,现在,晋绥军溃逃,局势一天天糜烂,处于生存哲学,只能奋起抗争。

赵嘉盛见高宝存双目全神贯注,紧盯自己,知道是个劲敌,但听得乔曰成吩咐,不许落败,就呐喊一声,跨步上前,一拳向高宝存击来。赵嘉盛这套拳法叫“二郎拳”。据传二郎拳始创于明末清初。明朝末年,嵩山少林寺弟子魏一光、孔一明先后离寺,各居一方,隐匿山林,闻鸡起舞,参悟少林玄妙,遍访武林名家,历经沧桑磨练,均武功超群。遇蝗年灾荒,二人思念亲人,于返乡途中巧遇客栈。闲聊之后方知是同门兄弟,谈及武技,兴趣大发,不约起身相武,百余回合不相上下,誓定二人合力开馆授徒,取拳名“二郎拳”,迄今已有三百余年。还有一说,因二郎拳以二人对练为主,故名。历经世代相传,门人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数省。

二郎拳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其特点是:动作连贯,变化多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刚有柔,手,眼、身、步法紧密结合,闪、展、腾、挪灵活多变。

话说赵嘉盛一个二郎担山向高宝存扑来,高宝存一见,忙拧裹钻翻,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望上一翻,压住赵嘉盛的拳头。

此后,二人你来我往,招式层出不穷,打得众人眼花缭乱。只见高宝存拳从心出,起如猛虎扑食,落如鹰抓猎物;肩催肘、肘催手,力达筋梢如钢钩,而赵嘉盛则锁手顺步弹,劈心掌,提步脱靴,十字腿,提身五花掌,蹲身震脚,华山腿,执手膛胸,点手换罗成,上步脱靴抹身炮,翻身打虎式,倒插柳,把“二郎拳”的精华使得淋漓尽致。

蓦地,只见两人“碰”地对了一掌,而后,又迅速分开。

高宝存一抱拳,忍住胸内的翻滚,哈哈一笑,说:“赵兄,承让。”

赵嘉盛的双臂也是发麻,一抱拳,说:“高老弟的形意拳使得山野之人大开眼界,佩服佩服。”

一旁的乔曰成也是“二郎拳”的高手,焉能不知二人旗鼓相当,就借坡下驴,说:“二位打成平手,这一关算是扯平了。来来来,看来这晋绥军当中能人辈出,接下来咱们比比兵器,不知阎长官你们谁上?”

阎百胜微微一笑,说:“刚才看得二位兄弟比武,老哥也手痒痒,这接下就有我活动活动筋骨。”

乔曰成一听,有点失望,对阎百胜说:“我还以为咱俩到最后给弟兄们献献丑呢,看来,这最后的压轴戏是没指望了,也好,就让丁堡的堡长跟阎长官过过招吧。丁七刀,出列。”

这时,从刀斧手队伍里走出一个膀大腰粗、脸色黑红的人来。

原来,这丁七刀祖上是江湖上踢拳卖艺的山东人,名叫丁俭功。此人武功高强,而且冷兵器中的刀枪剑戟样样使得神出鬼没,尤其善使大刀,一般人抵不过他七刀,故人送外号“丁七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