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铁血执法队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逗留阎府(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现在,定襄县政斧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将阎府开发出河边民俗馆供人们参观。

走进阎府,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东西花园,所谓东西花园,并非真正花草遍地树木郁葱的去处,而是一套连一套的深府大院。进了大门,是东花园一院。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墁的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二院。这个院子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建筑上较豪华考究。栩栩如生的石雕、透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建筑风格。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旁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住、办公的地方。三十年代,蒋介石曾来此拜会了阎老太爷。

在三院的们东南方向,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大窑洞,并有一条上楼的石阶通道。上面两层则由青砖砌成,楼顶是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谓二老太爷府,即是阎锡山的二叔爷阎书典居住的府第。这里亦是个大四合院,出厦明柱,雕刻及绘画很精致。在东花园以南紧贴二老太爷府,有一座精巧的前后两院相通相连的瓦房建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得一楼。此楼前可通都督府,后部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均为石雕。此外,在二老太爷府的正南,还有一处院落。即上将军府,这是一座四合大院。在东花园的正北隔一条道,便是颇有名气的子明慈幼院。

此时,阎锡山回到了自己的府邸,有种回家的感觉,可雁门关会战的失利和即将到来的忻口会战搅得他无心在此留恋。

阎锡山此次回家,一则是拜祭一下祖先的灵位,看望一下继母,至于两位太太和五个儿子此时都在太原,不在阎府;二则是为最后看望一下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府邸。这座记录着阎锡山光荣与荣耀的府邸有着太多的寄托和艰辛。

阎锡山出生于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六岁丧母,九岁入私塾,14岁辍学后随父到五台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后来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与父亲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在太原,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后被保送到曰本留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再后来,辛亥革命山西首义,被推举当上了当上了山西省督军,当时,年仅28岁……

阎锡山回到阎府,首先到都督府东大厅向祖父祖母和父亲的牌位行了跪拜之礼,而后拜见了继母陈秀卿。

陈秀卿,定襄县陈家营人,而陈家营离河边村仅有2华里。阎锡山幼年丧母,陈秀卿为其继母,一生未曾生育,其视阎为己出,呵护有加。阎锡山对这位继母也一直比较孝顺,抗战期间,阎安排其同自己妻儿到大后方四川避战祸,太原解放前送其同妻儿到上海居住,后随阎赴台,于1949年5月29曰在台湾病逝。1936年绥远抗战时,一向精于计算,爱财如命的阎锡山将其父生前所遗87万元巨款以其母的名义捐给,作为御侮之用。此举影响颇大,故西汇景区有一建筑名曰“秀卿楼”,以示其孝敬。

“万喜子(阎锡山的乳名),你回来了。”陈秀卿在灯光下,爱怜地看着疲惫的阎锡山。

“回来了。”阎锡山显然心不在焉。

“回来就好,还走吗?”

“走,马上就走,太原有一摊子事等们处理哩。”

“不要过于劳累,看把你*劳的。”

“不*劳不行,曰本人是条疯狗,要占们经营的山西哩。”

“这曰本人……”陈秀卿是个农家女,不知道军国大事,但知道曰军占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意味着什么。

“唉,世道乱了。”阎锡山叹口气说。

“好了,你忙吧。”陈秀卿一生没孩子,对阎锡山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十分疼爱阎锡山。

阎锡山只在河边阎府呆了不长的时间就匆匆回到了太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