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了,要说到最后了。
也许说这么多显得我有些啰嗦,如果你看了这些东西的话,还请谅解,毕竟人老了,难免会罗哩罗嗦。
最后重提一点,关于如何去收藏旧书。这么多年,我收藏旧书跟别人一样,最初靠藏家和民间,其次是各地古籍书店,再是拍卖会。
现在次序倒过来了。可能是社会的驱利行为吧,拍卖场上最容易卖出好价钱,卖家最希望在拍卖会上卖出好价钱,社会上好的东西就都集中在那。
拍卖将古籍的价格抬高,涨得高的好处是家里藏的好书愿意拿出来了。我是越买觉得好书越多。通过拍卖也买回了不少好东西。经学大家段玉裁曾经写过说文解字注》,他第一刻本叫经韵楼本》,这个本子刻于嘉靖年间,至今很难得。因为当年学术也是金字塔形的,最初发行量就很少,初刻本很少。十多年来我都没见到经韵楼本》,结果近两年,在拍卖行就见到了两本。
古籍拍卖的盛行,使得古籍价格只高不低,只涨不跌,也使得我这个藏家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应对了。
是的,我老了,不复从前的血气方刚,看见自己喜爱的书可以死缠烂打,非将她娶到手不可。为了归置买书的钱,年富力强的我,北上京城,南下广州,一路奔波,去做演讲,去赚外快,腆着脸收受那些五花八门的份子钱。我失去了一个做学问者该有的品德,却得到了满屋子心爱的书籍。一失一得,至今我还分不清楚孰高孰低,谁轻谁重。
我老了,我生病了,我快要死了。
女儿在海外她不回来---也许会回来一趟,在我死后回来奔丧,对于她我是没指望了。毕竟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虽然我思想没那么封建守旧,但这一点我却还是认肯的,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海外不受那些洋鬼子的欺负,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期盼。
那么我最大的羁绊又是什么呢?
就是这满屋子的藏书,我亲手建立起来的藏书体系。我经常想到,会不会在我死掉以后,这搭建起来的藏书楼就会瞬间崩塌。
那些我费尽千辛万苦收集起来的藏书,全都长了翅膀,飞得无影无踪,远离我而去。
我是个孤独的老人,我这一辈子都没什么太大的爱好,从三十岁开始藏书,到现在,算起来差不多四十个念头,这是段怎样的岁月?我扪心自问,爱书如痴,藏书如迷,所以我很舍不得一下子就失去它们,为此,我就像秦始皇一样,多么希望这世上有灵丹妙药,可以保我长生不老。
可惜,这个奢望从秦始皇开始都没成功过,所以我还是要死去的,这些书还是要散去的。至于怎么散去,我想过了,会把这些书留给那位伺候我多年的保姆,她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个不识字的妇人,这里可能你会疑问,为什么要把这些书给一个不识字的人,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这些东西当成宝贝,也只有她才能真的帮我把这些藏书真的“散去”。不过我最终还是叮嘱了她,要算去的话必须一起散掉,她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老好人,我知道她一定会遵循我的遗嘱这样去做,至于那个最终能够继承我这些藏书的人到底是谁,我已经不在乎了,也管不着了。
我很累,我想要睡觉了。
藏书这么多年,我没有一天睡踏实过。不是为了这本书夜不能寐,就是为了那本书咽不下饭。为了它们,我已经耗干了心血,现在,我终于解脱!
……
藏书日记到此戛然而止,再看后面,基本上都是详细记录着哪一天收获哪几本书,还有这些藏书的大致名字,书目,以及年代和版本。
字迹清晰明了,内容一目了然,也许是因为书册太多的缘故,到了最后因为记录的纸张不够,竟然又装订了一本厚厚的牛皮本日记,合起来就是林逸手中这一大本日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