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爷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怎么解读?”一个六岁的孩子来到周冲面前,攥着一本《论语》,经过华夏圣贤协会校正版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
周冲收回目光,笑了笑,道:“意思说,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也很愉快吗?”
孩子想了想,又问道:“什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周冲笑道:“有着共同理念,一样的追求,三观一致,这就是志同道合了。”
孩子惊喜道:“我跟小翠喜欢旺财,经常带它去公园玩,是不是志同道合?”
周冲哈哈一笑,道:“当然算是了。”
孩子问完之后,便回到座位,跟一个同岁的女孩儿聊天,说起了放学后去公园遛狗,小翠大眼睛扑闪,急忙点头,然后从包包里掏出家里带的点心递给男孩儿,两人吃的津津有味。
周冲看着眼前一幕,露出久违的笑容。
“下课!”
教书的先生是周冲从夫子学院重金聘请的学者,圣贤教学极为严苛,对孩子的圣贤领悟极为看中,这次要不是周冲出面,根本不愿意来教导一群孩子。
“起立!”班长高声叫道,“老师再见!”
先生点头,道:“今天学习的是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回家后好好温习,明天我来考。”
不待先生说完,学生们早就冲出教室。
先生本想严厉教育两句,不过看到一群几岁的孩子,摇头失笑。
不同于夫子学院的精英学生,他们学习圣贤书籍,大多数是为了出人头地,领悟圣贤武者,然后报效祖国,改变自身命运。圣贤武者才是他们修行的原动力。
这群孩子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单纯的学习古文化而已。
至于让他们习武,倒是太难了。
只能说通过学习,或许可以早点领悟圣贤意境。
仅此而已。
先生刚开始对于教导一群孩子没多少兴趣,可是看着他们强烈求知欲的眼睛,便深受触动,圣贤文化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功利化的圣贤学习,其实不是真正搞教育希望看到的。
必须有一部分人潜心钻研学问,才能真正发扬华夏古文化。
先生看着冲出院子的孩子,仿佛看到了七八点钟的太阳,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怎么样?”
周冲来到先生身边,笑问道,“没有让您失望吧。”
先生扭头,看着这个曾经在江城极为著名的周家家主,心中感慨。当年江城五大豪门,周家算是比较有人情味的,做了不少善举。只不过几年前,周家突然灭族,造成了冤案,直到去年才得以平反。
周冲作为周家唯一存活的人,不但没有怨恨这个社会,反而全心全意办学起来,殊为难得。
华夏就是太缺这类有钱人。
如果豪门中人,都跟周冲一样,先生相信,华夏的圣贤文化推广一定可以取得长足进步。
周冲道:“以后孩子们的教学,交给先生了。”
先生笑道:“我定当尽全力。”
周冲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支票,道:“先生,这里是我所有的积蓄,大概一个亿,连同周家老宅子的产权,我全部交给你了。”
先生愣住,疑惑道:“怎么了?”
周冲望着天空,道:“我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所以这座学校便交给先生了。”
先生沉默。
周冲失笑,道:“先生请放心,这回绝对不会有人来捣乱,教育部那边已经批文,而且教育厅重点关注和扶持,熬过今年,以后教育部会拨款下来,经费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其实学院每年得到的捐款都是天文数字,只不过周冲拒绝了。他很清楚,那些想要捐款的人什么目的,无非是想要结交苏寒而已。
但凡知道学院背景的豪门贵族,恨不得将所有弟子丢进学院。
只不过周冲全部拒绝。
因为他不想乱了办学的初衷,只是让那些在魔窟战死的士兵的后代,有一个读书明理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