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逆

第861章 聚焦北疆(4 / 6)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商山四皓才能自然是有的,但有才之士多了去,不差这四人。刘邦忌惮的是这四人的名望。
一旦废太子,立刘如意,这四人就会炸,然后四处说他老刘的坏话——昏聩,大汉离亡国不远了。
这事儿里面有多少是刘邦做戏,顺势安抚戚夫人不得而知,但仅此就能看出名望对大势的影响。
赵氏身负天下名望,特别是在北方。
若赵氏站出来喊一嗓子:越王是个明君的料子,哥支持他!
这个世间大部分人都是没主见的,赵子的学问惠及天下人,当他的后裔登高一呼,那些没主见的读书人,官吏……
所以,赵子的后裔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掺和这等帝位更替的事儿。
实际上,就是不掺和大事。
你要说什么读书人的事儿,学问的事儿,或是礼仪的事儿,没问题,我家麻溜给你个标准答案。
但涉及到掉脑袋的事儿,对不住,我家没空。
这便是赵氏的存身之道。
但这一代赵氏的掌舵人赵赟,显然是在蠢蠢欲动。
林浅指指前方,“看,拉粮食的车队。”
前方一支车队缓缓往城外去。
“少了!”
孙贤冷笑,“且粮食……”
他低头,捡起掉落的麦粒。
仔细看看,回头,“看看。”
一个护卫上前,接过麦粒,“这是去年的。”
“先出陈粮,再出新粮。如今到了新粮,可见窘迫!”
孙贤拍拍手,“该准备了。”
“什么意思?”
“告诉鲁县那位,做好准备,一旦粮食崩了,咱们好配合长安。”
快马飞也似的往各处去。
北疆,暗流涌动。
李正也不走了。
看戏!
杨玄却仿佛没感受到这些。
赵三福的来信中提及了些隐秘的事儿。
左相陈慎提出了一个建议……
——北疆和长安形同于两国,这样下去不妥。拖的时日越长,北疆和长安的关系彻底崩裂的可能性越大。
北疆一旦反目,大唐的北方就成了筛子,长安诸军倒是能守住关中,可天下呢?
难道只保住关中?
这样,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要不和解吧!
陈慎的话引发朝堂热论。
罗才等人举手欢迎这个建言,说这是大唐再度兴盛的契机。
多少年了,从裴九死在长安开始,北疆就和长安貌合神离,如今更是形同敌人。
若是北疆能和长安和解……
北辽算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