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石柱的管道应该通向某个蓄水池,以此来省去人力提桶往来的麻烦。
可问题是倒水容易,这水是怎么流向的蓄水池?
徐云的立体感官很敏锐,他可以肯定,石柱的最深处就是地面,一个标准的l型。
也就是不存在石柱底端高于地面、管道利用高度差运输水源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方式也没多少可行性,因为水井距离主房的直线距离恐怕有近百米,几十厘米高度的斜坡想要延长到这种距离,花费的成本足够人力送水几十年了。
斜下打洞亦是同理:
这种年代背景下,浅层打通一个平行管道不算太难,但斜下打洞的成本可就高了去了。
可如果石柱管道与地面平行的话,另一头又是怎么接的水呢?
足足百米长的平行管道,哪怕是二十桶水全部倒下去,能在另一头接收到的流量也注定不会太多。
压水井原理倒是有可能,但百米管道靠压水井的单向阀原理嘛……
还是那句话,成本比单纯的人力送水还要大。
除非……
它内部有某种特殊的东西,使其能够在平行的条件下,不怎么费力的、持续性的将水引到主房……
第106章 宋朝的早餐
水井边。
看着被倒入的井水尽数顺着石柱内的管道飞速流光,徐云脸上的表情愈发的凝重了起来。
作为理工汪,他怎能不知道这个现象究竟代表着什么?
很明显。
管道的中部或者另一头,必然有些某种环节在产生着吸力。
不过考虑到现场有月莲这个丫鬟监工存在,徐云只能先将脑海中的诸多想法暂时搁置,跟着张三开始灌起了水。
苏府的东厢房是客房,如今没有住人。
因此两人的任务相对要清闲一点儿,只要把主房与西厢房的用水给填满就行了。
过了大概一刻多钟。
二十桶水全部倒灌完毕。
月莲重新盖上石柱的盖子,确认牢固后上了锁,对小三儿和徐云道:
“好了,三哥儿,王林,你们可以去用晨食了。”
“好耶!”
小三儿愉快的一拍手,对着徐云道:
“王麻子,快走快走,吃饭去喽!”
徐云见状只好跟上。
随后在小三儿的带领下,二人穿过几道院墙,到了南厢左傍的一间小棚里。
这间小棚面积大概有两百来平米,内中放着几张木头桌椅,棚顶做了一些防雨挡风的措施。
当徐云二人抵达现场时,棚内已经有不少仆役在用起了晨食。
晨食,又叫朝食。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早饭。
众所周知。
自商朝开始,截止到唐宋之前,古人一天大多都只吃两顿饭:
一顿是上午七到九点的‘大食’,另一顿则是三到五点的‘小食’。
等到了唐宋——尤其是宋朝后,一日三餐的习惯逐渐开始出现。
其中有部分原因和经济有关,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宋朝开始解了宵禁,夜市文化开始盛行。
如今像在苏府这样的大院落里,主家成员的早餐一般都是仆役去酒楼购置的成品——像昨天徐云出现之前,老都管便是在分配今天早餐的购置事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