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来你另辟蹊径,选用了旋转的水银来实现抛物面效果。”
“在老夫想来,那个所谓的化工中间体既然也是为了起到一个中继效果,也许它的原理和水银抛物面没有任何交集,但二者在性质上或许有些相通。”
“既然如此,老夫便想问一句。”
“眼下的情况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尝试着用液体去做这个中间体,通过液体的特殊性质,从而避免选择性激发的出现呢?”
听到这番话。
徐云先是一愣。
旋即瞳孔骤缩!
老苏说的这件事情,算是他在北宋副本中比较的一个经典操作了:
当时副本中缺乏刀口仪和干涉仪,徐云便没法磨制出一个精确的球面透镜。
因此他取巧的使用了旋转的水银实现抛物面,通过类rc结构达成了相同的效果。
虽然这种操作和邻苯二酚没有任何交集。
但正如老苏所言。
二者在性质上其实是有些类似的。
一个反射光,另一个反馈波段。
都是起到一个中继物的效果。
因此若是能通过这个思路拓展,将邻苯二酚换成其他一些特殊的液体。
同时通过液体的离心力,将固态物质存在的波段反馈给平衡。
似乎……
真的可行?
……
第206章 只剩下boss了
在老苏那儿得到了启发后。
徐云不敢怠慢。
立刻选择返回现场,将这个思路告知予了喻元勇等人。
“什么?用液体充作中间体?”
听到这个思路后。
喻元勇讶异的看了眼一旁满脸‘我是个路人’的老苏,当即便陷入了沉思:
“我们使用的铁离子束密度是110kev的低能级离子束,一个周期内应该会产生三条谱带错峰。”
“如果我们设置一个恒定周期的液态设备,在错峰出现时把波段反馈给平衡下来……”
“嘶,似乎还真有可能啊?”
考虑到一些同学可能不太理解中间体在这次反应中的性质,这里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的一下——真的是非常简单的那种。
假设有一根很长很长的传送带,连接的进料口高度是4厘米,传送带上的物品95%都是3厘米。
三厘米对上四厘米。
那些物品自然可以顺利的穿过进料口。
但是除了这些三厘米的物品外,传送带上每隔一定周期——比如说30秒,便会出现一个5厘米的巨物。
可进料口又因着各种限制无法永久性提升高度,如此一来,便会出现物料卡壳的情况。
而就在此时,有人提出了一种方案:
咱们虽然做不到永久性的提高进料口,但却可以设定一个程序。
使得每当五厘米巨物周期出现的时候,进料口可以短暂的提高到六厘米几秒钟不就好了?
也许这种做法需要一定成本,但比起永久性提高进料口显然要低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